当前位置: 首页 教师资格证

2022年10月29日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试题

2022-10-30 16:36:45 | 来源:网络及考生回忆

【材料】

阅读《声声慢》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生:“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蕴含愁思,环境衬托诗中悲情。

师:这里说到了梧桐、黄昏、细雨,能抓住其中一个再深入抒发一下你的感受吗?

生:细雨,就像作者的心情,点点滴滴,在消磨着自己。

师:那为什么词人说细雨,不说暴雨呢?

生:暴雨天气比较沉闷,但暴雨过后会给人一种很清爽的感觉,而作者的感情一直都很压抑,雨一直下个不停,即使停了,依然是很沉闷的感觉。

师:无边丝雨细如愁,黄昏,点点滴滴的雨其实是滴到了词人的心坎里,雨碎了,词人的心也碎了。

12、对上述教学实录片段的分析,不合适的是(  )。

A.抓住“细雨”便导出“愁”,诗词的意境与物象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B.深入的问题探究以及不断的追问,是语文课堂探究诗词意境的重要策略

C.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深入品味,能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诗词情感内涵的理解

D.细节语言在特定语境中所营造的“言语”环境,是深入理解诗意的关键

【材料】

阅读关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教研论文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必修教材某单元选编了四篇课文,分别是《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阿房宫赋》《六国论》,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设计学习任务面临下列问题:

第一,如何聚焦“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目标与内容确定单元教学目标?

第二,怎样帮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的基础上,梳理与探究语言运用规律,外化为表述与交流成果?

第三,如何选定任务、项目、情景,落实学习任务群的要求?

第四,如何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涉及的抽象思维过程与思辨能力转化为具体、可视的学习活动?

13、针对教研论文研讨问题的相关对策,不适合的是(  )。

A.建立联结:综合“课标”任务群学习目标与单元选文的特点,确定单元目标

B.明确思路:开展“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的语文实践活动

C.设计任务:教师选定任务,明确教学方式,重视思维,细化具体的学习活动

D.物化成果:要求学生将每个阶段的学习活动规范化,形成有价值的学习成果

【材料】

阅读“当笔墨遇上光影”电影读写课程专题设计,按要求回答问题。

电影读写课内容分五个专题,每一部电影的学习任务设计为五部分:

1)佳片有约,即剧情概括;(2)角色分析,即对影片中的主要角色进行分析评论;(3)主体解读,要求提炼出2-3个关键词,结合具体剧情分析,可借鉴经典影评;(4)台词抄本,记录影片中的经典台词,注重可迁移性;(5)写作范例,是情境性、指示性写作中对影片光影的迁移作用。

14、对上述专题设计的相关分析,合适的是(  )。

A.此专题按影片内容进行分类,各专题中的两部影片风格一致

B.专题可结合必修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进行统整实施

C.引导学生写作并且形成影片评析作品集,是专题的最终目标

D.学习任务五个部分之间逻辑欠紧密,未突出语文能力的培养

【材料】

阅读关于“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的教研论文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当代文化参与”的“当代”是指以研究、解决当下的现实问题作为学习任务,即使是关注历史、探究传统,也须正视其现实意义。

“当代文化参与”的“文化”是指要以广阔的视野和开阔的胸襟去检视生活,发现更多有意义的课题。所谓“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般而言更多地指向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当代文化参与”的“参与”是指介入生活,化被动地接受生活为主动地思考和改造生活,通过解决具体生活问题、研究文化课题,来展现语文的本质力量。

总而言之,让语文学习距离生活更近一些,解决问题更实一些,这便是对“当代文化参与”这一学习任务群朴素的认识。

15、对上述教研论文片段的相关分析,合适的是(  )。

A.“当代”的现实特质决定了任务群以当下热点问题为研究对象

B.“文化”的内涵决定了该任务群仅能够在城市地区的学校实施

C.“参与”的特性限定了该任务群的实施必然是跨学科跨领域的

D.“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能够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二、案例分析题

【材料】

案例:阅读《药》课堂教学实录的一个片段,完成第16题。

师:夏瑜这样的革命者天真无畏,而他想拯救的人呢?折磨他,杀他,吃他,嘲讽他。你觉得《药》当中谁是最可悲的?

生:被杀和被吃的清醒者更可悲。他们满怀希望去叫醒在沉睡的人,希望得到回应。但身边人冷漠得令人绝望。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即使得到的回应是反对,也会激励他们更努力地奋斗,然而,他们拼命呐喊,不但没有得到一丝回应,反而换来冷嘲热讽,很可悲!

师:很好!其他组呢?

生:小栓或者二十多岁的青年也很可悲。他们从小置身于愚昧的环境,即使有人去启蒙,也不会有共鸣。特别可悲!

师:青年、小栓没有新思想,在这样的社会,他们没有办法,还有没有?

生:小栓跟那个青年不完全一样,青年根植于封建社会,他就是觉得夏瑜不对,所以附和其他人的陈旧观点,而小栓一直没有任何话,他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没有灵魂,就像行尸走肉。

生:小栓是不知情变成了吃人的人。大家谈论夏瑜,话都停顿了,小栓“吃得满头流汗,头上都冒出蒸气来”“店里的坐客,便又现出活气,谈笑起来。小栓也趁着热闹,拼命咳嗽”,这两处细节表明小栓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这些人中。师:你补充的细节特别好,还有吗?

生:看客有青年人,中年人,也有老年人,他们都没能走出封建思想。还有一个细节,刑场上看热闹的人“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他们被无法掌控的命运钳制住,却不自知。

师:还有什么补充吗?

生:整个社会对付夏瑜是一个严丝合缝的体系:有把他杀掉的,有看着他被杀的,还有他被杀后再吃掉他的,每一个人都是凶手,多数人的暴政最可怕,每一个人都可悲。但杀他的人有自己的切身利益,吃他的人是为了治病,只有看他被杀的人,是为了自己的快乐去协同杀人,这种人是最不能理解,最可悲的。

师:无论是看客,还是小栓,各有可悲的地方,根源在于专制集权禁锢人的思想,大部分人没有自由意志,整个社会愚昧、冷漠。

师:如果其他人算是可悲的话,那么,夏瑜的牺性则是一个悲剧。鲁迅说:悲剧是把人生有意义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夏瑜有崇高的理想,为了拯救大家牺牲了;牺牲了,还被别人吃;被人吃了,还被人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这就是夏瑜作为革命者的悲剧。这里隐含了一个贯穿全文的问题——夏瑜的牺牲到底值不值得?大家结合小说最后一部分和补充资料,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16、(1)请评析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你觉得《药》当中哪一个人或哪一类人最可悲”的教学意图。

2)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小说最后一部分和补充材料探究“夏瑜的牺牲到底值不值得”,请评析这一教学行为的利与弊。

【材料】

案例: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第17-18题。

定力

①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理想信念与世俗纷扰之间,总有人像竹石一般,保持着排除纷扰和把我自己的定力。

②在艺术的世界中,只有坚持艺术个性,保持艺术定力,才能开创艺术的新天地。一幅《日出·印象》不仅让莫奈一举成名,而且标志着“印象派”的崛起,但这幅画第一次展出时,画面上“零乱”大胆的笔触,叛逆的画风,备受诽谤和奚落,有评论家甚至挖苦这幅画“毛胚的糊墙纸也比这海景还完整”,但莫奈并未因此放弃对新的表现形式的探索。他坚持用色斑表现自己对自然光线的瞬间印象,《日出•印象》以轻快跳跃的笔触,描绘了水光迷离的大海;《野罂粟》描绘了天光云影下明丽的自然场景。一生都在描绘自然光影的莫奈,晚年在眼睛几乎失明的状态下,创作出巅峰之作——《睡莲》。是什么力量让患眼疾的莫奈依旧目不转睛地盯着那水中睡莲?是他对自然的热爱,对艺术个性的坚持。

③通过这份坚持探索的定力,不仅成就了莫奈,也成就了一批与莫奈有着共同艺术理想的画家,正是这份“咬定青山”的执着和耐得住寂寞的定力,共同成就了新的绘画流派——印象派。

④在中国,也有这样坚持独特艺术追求、保持艺术定力的画家,为中国绘画的发展翻开了新篇章。徐悲鸿反对在中国画技法上因循守旧,顾步自封,他一生致力于对西方素描、油画与中国传统国画相结合,在国画中引入西方的透视和明暗关系。徐悲鸿在欧洲学习油画,在各大博物馆临摹世界名作,一去就是一整天。抗战时期,徐悲鸿创作的写意中国画《奔马图》,将中国画的浓淡干湿与西方素描的明暗透视融为一体,浑然天成,在他笔下,奔马刚劲有力、栩栩如生,那超强的冲击力仿佛要冲破画面,彰显了无所畏惧昂扬进取的精神。面对国画前辈的不满,西洋画家的不屑,徐悲鸿坚持打破中西壁垒,探索两者相结合的艺术新路,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正是这份千磨万击还坚劲的艺术定力,使他的作品驰誉世界,成为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

⑤艺术家们只有保持品格的定力,才能具有艺术的定力,创造出不同凡响的作品。

17、请从第②④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③段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修改。

18、请指出该习作的一个优点或一个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三、教学设计题

【材料】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19—21题。

课文节选

哈姆莱特

莎士比亚

第三幕

第一场城堡中的一室

国王你们不能用迂回婉转的方法,探出他为什么这样神魂颠倒,让紊乱而危险的疯狂困扰他的安静的生活吗?

……

波洛涅斯奥菲利娅,你在这儿走走。陛下,我们就去躲起来吧。(向奥菲利娅)你拿这本书去读,他看见你这样用功,就不会疑心你为什么一个人在这儿了。人们往往用至诚的外表和虔敬的行动,掩饰一颗邪恶的心,这样的例子是太多了。

国王(旁白)啊,这句话是太真实了!它在我的良心上抽了多么重的一鞭!涂脂抹粉的娼妇的脸,还不及掩藏在虚伪的言辞后面的我的行为更丑恶。难堪的重负啊!

波洛涅斯我听见他来了。我们退下去吧,陛下。(国王及波洛涅斯下)

哈姆莱特上。

哈姆莱特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折磨,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课文介绍

该课文为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二单元第六课,同单元的选文还有《窦娥冤(节选)》《雷雨(节选)》,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良知与悲悯”。

单元介绍

学习本单元,通过阅读鉴赏、编排演出等活动深入理解戏剧作品,把握其悲剧意蕴,启发心中的良知与悲悯情怀。要初步认识传统戏曲和现代戏剧的基本特征;欣赏剧作家设计冲突、安排情节、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和个性化;还要理解悲剧作品的风格特征,欣赏作者的独特艺术创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相关要求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感情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验,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师配有多媒体设备,能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19、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20、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21、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撰写“生存还是毁灭”这段独白的朗诵脚本并进行朗诵。

 

 

注:试题来源于考生回忆及网络,仅供参考!

附件下载
2022年10月29日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