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8 11:30:00 | 来源:网络及考生回忆
师:中举后的那份得意、那份傲气,尽在这一“扯”之间。
对上述教学实录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第一个问题意在引导学生整合范进相关的信息进行推断
B、聚焦文本细节会影响学生对范进形象的整体感知和认识
C、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的教学意图都紧扣第一个问题
D、教师用点拨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探究解决了第一个问题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小题20分,第17小题8分,第18小题12分,共40分
(一)
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实录片段。完成第16题。
案例:
师:《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叙事性很强的抒情诗,以第4节为例,将此节生 活场景以小说形式简单呈现。(呈现PPT)你搭好灶火,拍去围裙上的炭灰,尝到饭已煮熟了,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师:改写后的这段文字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生:没有一定的逻辑。
生:这段文字虽是生活画面的再现,但是缺少完整的故事情节。
生:是零碎的,瞬间印象式的,跳跃的。
生:很平白,缺少情感。
师:很有道理,我们一起读读原诗,比一比,看原诗这段文字的特点怎样?
(师生齐读第4节)
生:原诗用“在······之后”的句式来概括,形式整齐。
生:节奏感强,原来零碎的细节随着节奏有规律地出现了。
生:有着强烈的抒情性,也具有了诗的意味。
师:非常好!叙事,在这里被诗意化了,这首诗的诗意化除了体现在叙事上,还体现在人称变化上。请大家具体谈谈。
生:有的整节用“你”,有的整节用“她”,有的整节用“我”。
师:看出一点眉目了,大堰河与“我”两个焦点人物,以“你”“她”“我”的人称变化,在诗行中交替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呼应。下面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第9、12节,体会这种形式与呼应,大家注意形式的背后有怎样的情感表达。(呈现PPT)
······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
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
······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
······
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
在梦里,她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
······
她死时,轻轻地呼着她的乳儿的名字,
······
师:这是提取后表现大堰河对“我”的情感的关键诗句。大堰河情感表达方式的特点是什么?
生:不轻易说出来。
生:压制、隐忍。
生:试图掩藏,不能说出,欲说还休。
(呈现 PPT)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大堰河,含泪的去了!······
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
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
大堰河,······
我敬你
爱你!
师:这是提取后,表现“我”对大堰河情感的主要诗句,比起大堰河对“我”,这份情感表现特点又如何?
生:坦诚地表白,直接地喷发。
师:这两种情感的表达一隐一显,一敛一放,一呼一应,相互交织,相互映衬,自然流淌,既与外在形式结构照应,又与母子内心彼此依赖、难舍难分吻合。形式是表现情感的需要,形式感的背后是情感自然流淌的结果。这何尝不是一种诗意化的表现?
16、(1)请阐释该教师是怎样从语言入手引领学生欣赏诗歌的。(10分)
(2)为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该教师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请写出其中两种并加以简要分析。(10分)
(二)
“锦鲤”现象
①在这个被因特网覆益的时代,网络中的一些现象总是能被以超乎想象的速度传播。好比“锦鲤”一词,以往指一种高档观赏鱼,而现在更多指的是运气极佳的人,“转发锦鲤,祈求好运”具有网络走红的现象。那么,转发锦鲤真的可以获得好运吗?
②答案自然是不能,可为什么锦鲤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登上微博热搜?我想,大约是人们心态过于浮躁,急于求成、不劳而获的思想在作崇。只相信锦鲤,而不相信踏实努力,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③在某大型综艺节目中拥有无数黑历史的女星被奉为锦鲤,不求上进却依旧成功出道,一时间引起轩然大波。当然,其中不乏嘲讽的味道,然而,我想更多的还是对她运气的羡慕或忌妒。某些著名主持人也被称为“保送组合”,在大考小考前被考生疯狂转发,以保及格;某网红在电竟战队斩获冠军后也成为锦鲤大队中的一员······迷信锦鲤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一个屡见不鲜的现象了。有人甚至以为,转发锦鲤便可一举成名,一步登天,简直可笑。
④锦鲤永远只能在你为了自己的目标拼搏、奋斗之后生效。它不是神丹妙药,更不是魔法。如果你没有为了考试而认真复习,那锦鲤怎么可能保你及格?如果急于求成,想要不劳而获,必然会一无所得。
⑤直到现在,深入人心的也是歌颂努力刻苦的诗歌,而不是歌颂好运气的诗歌。尼采曾说:“每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浪费。”是啊,放下心中的浮躁,停止对时间的浪费,不要做转发锦鲤就有让你一飞冲天的美梦了。着眼现在吧,着眼脚下吧,努力永远不会为时已晚。只有努力,你才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只有努力,那些你以为永远不会到来的好运才会到来;只有努力,你才会去往你想去到的远方。
⑥锦鲤不是让你成功的神兽,努力才是通向成功的车票。你所有的努力,都会一点点给予你回报。所以,不要着急,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脚踏实地,努力拼搏、奋斗,终有一天,你便会遇到“锦鲤”。
17、请从第②③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①段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修改。(8分)
18、请指出该习作在论证方面的一个优点或者一个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12分)
三、教学设计。请根据所提供的教学材料和相关情况,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
(三)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本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同单元另外三篇课文为《伶官传序》《祭十二郎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单元说明
本单元主题为“散而不乱,气贯中脉”。作者贯注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是沟通各个部分的精气血脉,本单元所选课文,风格各不相同,但从其内在的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看,都是前后贯通的,体现了文学名篇艺术上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
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学生情况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19、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20分)
20、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0分)
21、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25 分)
【研讨与练习】
本文到第三段末尾,论点已阐述清楚,而后面两段突破了议论文由总到分、再到总结收尾的常见结构模式。那么,后面两段的作用究竟是什么?
注:试题来源于考生回忆及网络,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