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4 18:00:00 | 来源:考生回忆及网络
23、下面是某位教师进行“生长素发现”一节教学时,关于达尔文实验的教学片段。
“生长素发现——达尔文实验”的教学片段
师:植物的向光性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生物学现象。最早对这个实验现象进行研究的人是达尔文,他以金丝雀虉草的胚芽鞘作为实验材料进行了实验(展示实验过程示意图)。在这个实验中,变量是什么?
生:光照。
师:自变量是单侧光。谁来描述一下实验现象?
生:黑暗条件下,胚芽鞘竖直向上长;而单侧光照下,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师:通过这个实验,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生:胚芽鞘的生长与单侧光是有关系的。
……
在该教学片段中,教学的主要意图是( )。
A.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研究是植根于特定文化背景的
B.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设计思路和分析方法
C.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具有暂定性,是不断发展的
D.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是众多科学家长期共同研究的成果
24、某位教师利用如下题目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该题目所考查的认知水平属于( )。
A.识记
B.理解
C.分析
D.综合
25、某师范生拟通过访谈法开展“高中生物学课程内容适切性”的研究。他首先确定了内容及结构的合理性、内容的多少、内容的难易度、内容的衔接性4个维度,然后再据此设计8个具体的访谈问题。确定上述4个维度的首要依据是( )。
A.关于课程内容的文献研究结果
B.针对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尝试性访谈结果
C.“高中生物学课程内容适切性”的问卷调查结果
D.关于不同国家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框架的比较研究结果
二、简答题。请根据题目要求,进行简答。
(一)
神经调节的过程中,受刺激产生的兴奋可以沿着神经纤维传导,还会在突触的部位传递到别的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科研人员以大鼠神经元为材料,研究细胞外ATP对突触传递的作用。
26、问题:
(1)突触传递的过程,常被描述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突触前神经元上的兴奋传递至突触小体,引起神经递质释放,并与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3分)
(2)Glu是大鼠神经元释放的一种递质,科研人员用Glu+ATP处理离体培养的突触后神经元,检测到突触后神经元产生的电位变化与用Glu处理无差异。由此推测________。(3分)
(3)科研人员分别用ATP处理离体培养的大鼠突触前神经元,用Glu受体抑制剂处理突触后膜,检测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结果如图9所示。实验结果表明,ATP对突触传递具有_______作用。(3分)
(4)科研人员给予突触前神经元细胞一个电刺激时,能够引起细胞膜上Ca2+通道的开放,Ca2+流入细胞,使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递质。由图10所示实验结果分析,ATP能够_______。(3分)
(5)综合上述结果可推测,细胞外ATP影响神经元之间信号传递的作用机制是_______。(3分)
(二)
小叶章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入侵某生态系统后形成植被景观明显不同的“斑块”。科研人员采用样方法对小叶章入侵后形成的“斑块”进行群落调查,结果如下表。
(注:“+”表示有分布)
27、问题:
(1)调查结果显示,小叶章入侵后,“斑块”的群落丰富度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3分)
(2)以相邻的本地群落中笃斯越桔、牛皮杜鹃为对照组进行分析,随着入侵程度的加深,______逐渐消失,______种类明显增加,且植株的总体高度增加。(6分)
(3)在小叶章不同入侵程度下,群落的______空间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表明小叶章入侵会使群落发生演替,这种群落演替的类型为______。(6分)
三、分析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三)
材料:
“群落演替”的教学片段
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在四格漫画中画出一片裸岩上的群落演替过程。
生:裸岩上不能长东西,怎么演替呢?
师:请各位同学看看这幅图(展示PPT)。这种植物叫地衣,它一般生活在……
生:原来裸岩随着风化,上面也可以长出一些植物。
学生分组绘制四格漫画,然后全班汇报。
小组1:
……在草本阶段,开始出现草本植物,同时天空中有飞行的小鸟……在
木本阶段,开始出现高大的乔木,同时还有松鼠等小动物……
师:为什么在草本阶段会有小鸟呢?为什么在木本阶段会有松鼠等小动物呢?
生:因为小鸟会吃生活在草丛里的昆虫,松鼠可以吃松子。
师:草和松树除了能给小鸟和松鼠提供食物,还能给它们提供什么生存条件呢?
生:应该还能给它们提供栖息地或隐蔽的场所……
......
注:四格漫画就是以四个画面分格来完成一个小故事或一个创意点子的表现形式。
四格漫画短短几格就涵盖了一个事件的发生、发展、情节转折及结尾。
四格漫画着重点子创意,画面简单,角色突出,对白精简,让人轻松阅读。
28、问题:
(1)上述材料中,教师在展示地衣图片时,图片中必须包括哪些信息?(5分)
(2)简要分析该教师是如何帮助学生形成初生群落演替这一概念的。(15分)
(四)
材料:
案例1和案例2是“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节的同课异构材料。
案例1:
①教师指导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了解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尿酸、血清葡萄糖、甘油三酯、胆固醇等指标的含义。
②教师组织学生到乡镇医院检验科参观学习。医生带领学生参观检验设备,同时介绍各种疾病会引起对应指标参数的变化案例。结合高血脂和高尿酸人群的体检报告单,医生解释各指标参数的意义,让学生领悟生命健康的重要性,并回家指导家长养成健康生活的习惯。
③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开展健康大讨论。理解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④教师和学生共同归纳: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案例2:
①教师让学生事先完成“体温的日变化规律”的调查,填写记录表格,分析调查数据。
②学生根据统计表汇报结果,并分组讨论,得出健康人的体温总是在37℃附近波动,并不随着环境的温度变化而变化。
③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合作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分析实验结果,并组织学生到课堂上表达交流,共同总结生物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④教师进一步呈现血液体检报告单,分组讨论,理解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29、问题:
(1)分析两个案例中教师教学的突出特点。(10分)
(2)为达成教学目标,案例1和案例2分别采用了什么具体的教学策略?(10分)
四、教学设计题。请按题目要求,进行回答。
(五)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植物细胞在不同浓度的溶液中状态各不相同,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呈现出质壁分离现象。学生在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时,发现若将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浸泡在0.3g/mL蔗糖溶液中时,能够观察到明显的质壁分离现象。
接下来,教师向学生提出进一步的思考问题“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平均细胞液浓度是多少呢?”
教师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台上的材料和器具开展研究,以回答上述问题。
材料和器具包括紫色的洋葱鳞片叶、解剖刀、镊子、滴管、载玻片、盖玻片、移液管、试管、吸水纸、显微镜、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
30、要求:
(1)利用所提供的仪器和材料,设计“探究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平均细胞液浓度”的实验步骤。(10分)
(2)教师拟引导学生分组设计和执行实验方案。请写出相关教学思路(包括数据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处理等环节)和具体的数据处理方法。(20分)
2024-09-20
2024-09-20
2024-09-20
2024-09-20
2024-09-20
2024-09-20
2024-08-02
2024-08-02
2024-03-15
2024-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