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师资格证

2024年9月15日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中学)》试题

2024-09-20 14:26:56 | 来源:网络及考生回忆

23、《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下列人物形象是该小说主人公的是(   )。

A.苔丝

B.娜塔莎

C.玛丝洛娃

D.欧也妮·葛朗台

24、理学是我国宋明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在认识论上,理学家有不同的观点。下列理学家中提倡“知行合一”的是(   )。

A.程颐

B.陆九渊

C.朱熹

D.王守仁

25、学堂乐歌歌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作者是(   )。

A.赵元任

B.沈心工

C.李叔同

D.刘质平

26、某校高二语文期末考试成绩相关数据如下,求四个班级的总平均分,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80.56+79.81+82.54+81.36)÷4

B.45×0.26+42×0.24+44×0.25+43×0.25

C.(45×0.26+42×0.24+44×0.25+43×0.25)÷174

D.(80.56×45+79.81×42+82.54×44+81.36×43)÷174

27、在编辑Word文档时,需要插入一张背景透明的图片,图片格式应选择(   )。

A.PNG

B.JPG

C.ARW

D.BMP

28、下列选项中,与“手机——电子设备”逻辑关系相同的是(   )。

A.川贝——海洋生物

B.机床——生产工具

C.快艇——航空母舰

D.水果——有机蔬菜

29、张、王、李、赵四位同学在食堂同一窗口打饭,其中两位同学戴帽子。队首不戴帽子的王同学说:“紧挨在我身后的同学戴帽子。”张同学说:“我前面没有同学戴帽子。”赵同学说:“我前面有两位同学戴帽子。”如果他们说的都是实情,那么戴帽子的两位同学是(   )。

A.张和王

B.赵和李

C.王和赵

D.张和李

二、材料分析题

【材料】

新学期开始了,班主任李老师发现班级纪律越来越差,其他科任老师不断向李老师告状。李老师很生气,给学生立了很多班规,并要求大家严格遵守。

下面是李老师制定的班规:

1)不得无故迟到、早退、旷课,否则写200字检讨书。

2)上课时,坐姿端正,不睡觉,不吃东西,否则写200字检讨书。

3)课间不得乱走、乱窜,否则写200字检讨书。

4)允许同桌间互相问问题,但必须控制音量,小声询问,不得讨论与学习无关的内容,否则写200字检讨书。

5)衣着整洁,不得穿拖鞋进入教室,不得留长发,不得化妆,否则写200字检讨书。

6)不得看小说、杂志、报纸等与课堂无关的书籍,否则一律没收,写400字检讨书。

7)违反纪律者,不得参加当日社团活动。

30、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李老师的行为。

【材料】

新学期开始了,初一(3)班的班主任王老师想提高班里学生的写作能力,建议学生每人订阅一份作文刊物。“为什么订,没钱!”安静的教室里传来蒋鹏的大声抗议。王老师很气愤地说道:“我又没强制你订,如果你实在有困难可以不订,但不要影响其他同学订。你不订,其他同学还要订呢。”蒋鹏很不服气地说道:“我就不订。”王老师很恼火,试图将他从座位上拉起来,他不肯,坐在地上大声说道:“王老师打人啦!”王老师气愤地说道:“你像什么样子,还小组长呢!”

下午班会上,王老师撤销了蒋鹏的小组长职位,让其他同学担任。蒋鹏从此对王老师更加不满,每当王老师开班会,蒋鹏就捣乱,王老师也开始孤立和冷落蒋鹏。

31、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王老师的教育行为。

【材料】

以自己的感受力尽可能多地从书中获取印象——这是读书时首先要做的,但这样只完成了一半。如果想获得读书的全部乐趣,就必须完成读书的全过程。我们必须对自己从书中获取的各种印象做出判断,必须使那些闪闪烁烁的印象凝固,形成持久的形象。这不能着急,要等尘埃落定、疑问平息之后才行。这期间不妨去散散步,聊聊天,或者撕撕玫瑰花干枯的花瓣;要不然,干脆去睡一觉也可以。这之后,可能你自己也不会想到——自然的变化往往就是这样——你读过的那本书又突然回来了,但完全变了样:它完整地浮现在你的脑海里,和当初从分散的词句中所获取的那些零星印象已大不一样。书里的种种细节都有了固定的、适当的位置;书的整体形象,从头到尾都显露得一清二楚。

现在,就像可以把建筑和建筑加以比较,我们也可以把书和书加以比较了。不过,

这种比较将意味着我们对书的态度已经改变:我们不再是作者的同伙,而成了他的审判官。作为同伙,我们对作者的态度应该是宽容的——无论怎样宽容也不会过分;作为审判官,我们对作者的态度应该是严厉的,而且无论怎样严厉,也同样不会过分。有些书,既浪费我们的时间,又滥用我们的好意——难道不能说,这不是一种罪过吗?有些作者,尽写些华而不实的书、谎话连篇的书、陈腐不堪的书,甚至有毒有害的书——难道不能说,他们不是社会公敌、民族败类和害人虫吗?所以,我们应该对书严加审判,应该把每一本书都和历史上最好的好书加以比较。

尽管如此,若认为读书过程的第二步,即判断和比较,和第一步一样容易——认为只要放眼去接受那些纷至沓来的无数印象就行了,那也不免过于愚蠢。要放下手里的书而把读书过程持续下去,要把某本书的整体形象和另一本书的整体形象加以比较,不仅需要有相当大的阅读量,还要有足够的判断力,才能做得既生动又富有启发——这已经够难的了。更难的是,你还要进一步指出:“我要求一本书不仅可读,还要有某种价值;因此,这里是失败的,那里是成功的;这里写得好,那里写得不好。”作为读者,要想完成这一部分的读书过程,需要有极高的学识水平、极大的想象力和洞察力,而这样的天赋恐怕是任何一个普通读者都很难具备的,即便是最自信的读者,也只能在自己身上找到一点点类似这种天赋的影子。那么,干脆把这一部分过程舍去,让给那些批评家,那些穿厚大衣、大礼服的专家权威,让他们替我们评定一本书到底有没有价值——这难道不是聪明的做法吗?可惜,这样不行!

在读书时,我们可能很重视感应的价值,可能会尽量把自己的想法隐藏起来;但是,我们自己也明白,我们不可能对书里的一切都完全抱着同感,不可能把自己完全掩埋起来。因为我们总觉得内心有个捣蛋鬼在悄悄地说“我恨!”“我爱!”而要他不作声,又不可能。实际上,正因为我们有恨有爱,我们才能和诗人、小说家保持那么亲密的关系。所以,让另外一个不相干的人插在中间,我们会感到无法容忍。即使我们的意见与人不合,即使我们的判断是错误的,我们的趣味仍然是我们读书时的指路明灯,因为唯有趣味才能使我们身心激动不已。我们是凭着感情来读书的;我们不能压制自己的癖好,就是加以限制也不行。

但是,读书的时间久了,我们或许可以培养自己的趣味,也可以接受某些限制。当初,我们的趣味贪婪而杂乱地吞食各种各样的书——诗歌、小说、历史和传记;后来,它停止了吞食,希望回到广阔的现实世界,尝一尝多变而复杂的现实生活的滋味。这时,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趣味有点变了,变得不再那么贪食了,而是更喜欢思考了。

32、问题:

1)读书时间久了,会对一个人产生怎样的影响?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2)画线句中,完成读书的全过程的含义是什么?读者要完成这一过程需要具备怎样的素养?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三、写作题

【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摄影中有一个术语叫“白加黑减”。通常在拍摄整体偏亮(白)场景中的人像时,初学者总以为场景已经很亮了,照道理要减少曝光,而在拍摄整体偏暗(黑)场景中的人像时,则要增加曝光。“白加黑减”的理论恰恰相反,是反其道而行之,在拍摄整体偏亮(白)的场景时要增加曝光,在拍摄整体偏暗(黑)的场景时则要减少曝光。

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的表达,如:要想甜,加点盐;要想顺,设点难;要想紧,放点宽;要想进,可先退。

33、请结合材料所引发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论说文。

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1000字。

 

 

注:试题来源于考生回忆及网络,仅供参考!

附件下载
2024年9月15日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中学)》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