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师资格证

2024年3月9日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中学)》试题

2024-03-15 15:09:20 | 来源:网络及考生回忆

【材料】

铭成行为散漫,经常在课上画动物,然后在旁边写上同学的名字。同学们都不喜欢与他交往。一天,铭成画了一头鹿,在鹿的脖子上写上了姜浩的名字。姜浩生气地向班主任刘老师反映情况。刘老师找来铭成,严肃地批评道:“你把姜浩的名字写在动物身上,这样做是不对的。”接着,刘老师又说:“你的画不错,将来想报考艺术专业吗?”“是的。”“好啊,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以后你来主办我们班的板报,好不好?”铭成一听,高兴地说:“老师,我一定把板报办好。”此后,每周五下午,铭成准时带着同学们去办板报。

一个月后,刘老师又找来铭成,说:“这一段时间,板报上的画都很漂亮,可是,内容太简单,问题出在哪里呢?”铭成说:“是我读书太少了,素材不够丰富。以后,我要读更多的书,把板报办得有深度一些。”刘老师说:“这段时间我跟你爸妈交流过几次,他们也希望你能够报考艺术专业,还会带你选购更多好书。将来你争取做一个有思想的艺术家。”

之后,铭成上课更加认真了,积极参加读书交流活动,还经常帮助有困难的同学,默默地付出。同学们都说他好像变了一个人。

31请结合材料,从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刘老师的教育行为。

【材料】

伦理是有关生活价值与行为正邪的探讨。传统的社会伦理一向是以调节人与人的关系为中心,现代伦理学则进一步系统地反省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未来,还有必要将人与智能机器的关系纳入考虑范围。

为什么我们过去几乎不重视甚至很少考虑人机关系伦理问题?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是:人工智能对伦理提出的挑战是一个最近才出现的事物,更深入细致的解答则需要结合人物关系的讨论。在现代伦理学中,将物纳入考虑范围一般有以下几个理由:这些物具有感受性,特别是能感受到痛苦;这些物有生命;这些物构成了人生活在其中的生态整体的一部分;最后可能还有感受问题——自然万物常常能够给人带来一种美感,乃至唤起人们的一种宏大感、深邃感、庄严感乃至敬畏感。

但以上理由似乎对人造机器和机器人都不适用,它们是硅基原料或者加上金属,不具有我们人与动物共有的肉体感受性;它们看来也不具有会自己生长、变化和繁殖的生命,也不构成自然整体的一部分——它们本来是不存在于自然界的,只是人利用自然原料造出来的物体;它们也不会自然地给我们带来美感,或者说,优美与否是我们按照自己的审美观赋予它们的,看来也唤不起一种宏大感和敬畏感。所以,此前人们对机器的态度是比不上自然物的,人们根据需要随意地对待它们,没有多少人会想要像善待动物一样善待机器,保养它们也只是为了让它们更好和更长久地为我们服务。

但为什么我们现在需要认真地考虑人机关系的伦理问题呢?

这一变化大概发生在机器开始自我学习、自我改进的时候,智能机器人的出现标志着机器开始拥有了人的一部分能力,即控物的能力、工具理性的能力,这也是人赖以战胜其他动物的能力。机器开始拥有了智能,拥有了工具的理性——而这工具理性正是现代社会的人最为推崇和广泛应用的一种理性。机器在这些方面开始有些像人了。

既然有了一部分人的能力,它们是否也将会发展到拥有自己的情感、意志乃至自我意识?如果未来的发展的确是这样,甚至在它们只具有人的一部分能力的情况下,我们是否就应该开始考虑我们与它们的伦理关系问题?当然,促使人关心这一问题的一个最大潜在动因可能还是:它们会不会发展到在智能方面超越人乃至替代人?

我们得感谢文学艺术家,是他们的作品,一直都在坚持不懈地提出各种可能的人机伦理问题。最早使用“机器人”概念的捷克作家恰佩克在 1921 年的作品《罗素姆万能机器人》中就很超前地提出了人与机器的关系问题。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则在小说《转圈》中最早提出了给机器人设定的三个伦理规则:1. 不得伤害人和见人受到伤害不作为;2. 服从人的指令;3. 自我保存。这是有序的三规则,即越是前面的规则越是优先,后面的规则不得违反前面的规则。显然,要实行这些规则会有机器人判断的负担:是指人类个体还是整体?在无法避免伤害人的情况下选择伤害谁?在不同的人发出不同指令时,究竟服从谁的命令?阿西莫夫在作品中描述了这些矛盾和困境,不仅认真地思考人机关系,还试图明确地提出调节的伦理规则。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起点,后来的人们对这三个伦理规则有不少修改和补充,但都倾向于做加法,增多或提高要求。就连阿西莫夫自己,也加上了一条更优先的零原则:“不得伤害人类整体。”但做加法将继续加重机器人判断的负担,还打开了误判或冒名和假托“人类利益”的缺口。(摘编自何怀宏《人物、人际与人机关系》)

32、问题:

1)以往很少考虑到人机关系的伦理问题,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为什么现在需要认真地考虑人机关系的伦理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写作题

【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钢琴教师有一次发现自己经常练习的曲谱《勃拉姆斯随想曲》有一处印刷错误,于是他让正在练习的学生停下来,纠正错误,可是学生回答道:我就是按照曲谱弹的啊。

后来钢琴教师做了一个实验,他找到一些钢琴家,跟他们说这个曲谱有错误,让他们视谱演奏,不管演奏多少遍,只要找出这个错误就可以。但所有的钢琴家演奏了很多遍,都没有发现这个错误,不论是刚学习钢琴的,还是一些有资深经验的钢琴家。

33综合上述材料所引发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论说文。

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1000字。

 

 

注:试题来源于考生回忆及网络,仅供参考!

附件下载
2024年3月9日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中学)》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