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师资格证

2021年10月30日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综合素质》题

2021-11-07 09:00:00 | 来源:网络及考生回忆

24.许多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创作的美术作品。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右图这座著名雕塑是老一辈革命者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真实写照,其名称是()。

 

A.天伦之乐

B.艰苦岁月

C.畅想未来

D.音乐之魂

25.中位数又称中值。是一-组统计数据中的代表性数值。在一次考试后。甲组11位同学的成绩分别为98、100、96.94、 106、 102、104、112、08、120、 110。 则甲组此次考试成绩的中位数是()

A.100

B.102

C.104

D.106

26.下表为Excel学生信息表,在设置了日期格式的C3单元格误输入数字“6789”并确认后显示的内容是()

 

A .2018年9月1日

B.6789

C.另外一个日期

D.#DIV/01

27.Word中,不缩进段落的第一行,而缩进其余的行,可以实现的是

A.首行缩进

B.悬挂缩进

C.左缩进

D.右缩进

28.“取件——寄件”对应()

A.跑步-----健身  

B.出席---缺席

C.投篮--灌篮  

D.打针--输液

29.找规律填数字是一个很有趣的活动,特别锻炼观察和思考能力。下列选项中。填入数列“8、10、20、32、()、88"空缺处的数字, 正确的是()

A. 50  

B.52  

C.54  

D.56

二、材料分析题(3小题,每题14分,共42分)

30.材料:

我班学生小文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总喜欢动这动那,隔三差五就惹是生非,正当我为此头疼时老师告诉我,上课时小文完全被一本书给迷住了,到跟前他都没有察觉,听罢,我眼前一亮——教育契机可能就潜藏其中!

我把小文叫到跟前微笑着问道:“你知道我为什么找你来吗? "知道....因为我上课看课外书。“他有点儿吞吞吐吐,还没等我开口回应,又连忙说道:“老师,这本书是我跟同学借的,我答应人家下午就要归还.所以我要抓紧时间看完。"我轻轻地摸了摸他的头,说道:“小文,老师其实是要表扬你的。“他一听,满脸疑惑,瞪大了眼睛看着我。“第一,你热爱阅读,说明你是个好学的孩子;第二,老师走到跟前你都没察觉.说明你有专注的品质;:第三,你不但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认错态度良好,更难得的是,你是为了按时还书才这样做的,说明你信守承诺。”听完这些,小文脸上微微泛红,有些不好意思“老师.对不起,我以后一定注意,上谋不看课外书。”后来,我特意在教室里布置了一一个读书角, 经常和小文一起读书,有时还会围绕一个问题讨论交流。小文从阅读中慢慢地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

问题: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我"的教育行为。(14分)

31.材料:

张老师小时候非常内向寡言,后来遇到了擅长教隶书的李老师。在李老师的启发下,她走进书法这道门,人也变得开朗起来,隶书也成为张老师最喜欢的- -种书体。成为教师后, 为了教育学生,她不断尝试各种书体的临摹,并依据班上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因生习书。以书育人等系列书法练习活动。针对行为有些散漫的学生,她教以楷书,让他们在楷书的法度严谨中一撇-一捺的揣摩领悟,进而学会自我调控。

针对身体有些孱弱的学生,她教以魏使。让他们先感受魏砖书体的雄强大气,待他们产生兴趣后,慢慢引导他们在魏硬的道劲峻挺中体悟气势。

针对顽皮不守规矩的学生。她教以案书,让他们感受藻书地有提无顿,“有转无折”,无粗无细,在篆书线条的书写中学会不偏不倚。进而遵规守纪。

针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她则教以隶书,和他们分享自己儿时的经历,井现场展示隶书的书写。勉励他们尝试练习,让他们在面头燕尾~一波三折的求书临习中,感受舒展与快乐。

问题: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张老师的教育行为。

32.材料:

我国从步入现代民族国家的时候引出在一个日历年里有两个新年庆典的问题。无论是在国家的日历类别里,还是在学术文献的表述里,元旦和春节在过去90多年里一直都是两个不同的节庆,甚至被认为是相互对立的社会力量的价值表达形式。实际上,在谈到中国的时间框架、年历、节庆、公共假日等主题的时候,人们总是习惯把元旦与春节看作中国近代以来多种对立关系(如现代与传统,官方与民间,西方与本土,科学与迷信,理性与习惯)的两个代表,并在一种零和游戏的思维定势中处理有关它们的公共文化政策问题。

笔者借助“过渡礼仪(通过仪式)”的理论,尝试以一种把元旦和春节当作可以互补、合并的因素的观念来认知中国的文化现状的一个基本的方面。“过渡礼仪”的分析模式(schéma)是法国人类学家、民俗学家范·哲乃普(Arnold van Gennep)在《过渡礼仪》一书中发展起来的。他认为,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在空间、时间,以及社会地位上都时时经历着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转变。通过将这些转变行为划为一种专门的礼仪种类,便可从中分析出一个共同的仪式进程(séquencecérémonial),统称为“过渡礼仪”(rites de passage)——它包括三个阶段:分隔礼仪(rites de séparation)、边缘礼仪(rites demarge),以及聚合礼仪(rites d'agrégation)。

在辛亥革命创立中华民国之初,政府改用号称“公历”的西历(格里高利历),以西历的1912年1月1日为中华民国第一个新年。1914年1月,政府又颁布法令确定旧历的新年为“春节”。格里高利历的新年被用“元旦”之名在法律上确定下来,是要取代中国固有的新年及其过渡礼仪的。结果,在一个社会里却弄出两个新年庆典并行于一个日历年的局面。

1930年前后的几年和“文化大革命”时期,有关方面都推动过用元旦替代春节的运动,结果都同样回归到元旦和春节并行于世的格局。这种格局又已经运行了四分之一世纪,元旦和春节之间的替换预期已经渐渐地演变为互相依存的关系,并有可能在今后被认知为同一新年过渡礼仪的两个阶段。

笔者与5位研究生在上一个年节的观察和调查所看到的现状是,中国人的年意识和过年的仪式活动分布在从“圣诞节-元旦——小年-大年(除夕、初一、破五)——元宵”的时间过程。从总体上说,我们的社会,尤其是城市社会,从元旦前后进入“过年”的状态,在春节假期进入过年的高峰,到元宵之后,“年”才算过完,进入平常状态。

元旦是国家法定的新年庆贺日。在非农部门工作或打工的人都应该休假。有关方面照例要发表新年贺辞,举办招待宴会;各个单位都有元旦聚餐、发放年终奖、表彰年度杰出人物的习惯;青年人比较多的单位会举办新年舞会。有不方便在春节期间拜年的朋友和亲戚的人通常会邮寄贺年卡给他们。所有这些都会集中反映在媒体之中,在全国形成节日气氛。不管是否直接参与其中的活动,人们都会以某种程度感受过年的意识。元旦并不仅是政府的仪式活动日,城市人口都多方面地参与一些有关的活动。即使是在这个时间仍然居住在农村的大量人口,最起码也通过元旦晚会的电视直播而在意识上被卷入其中。

一些人从小年开始而另一些人从除夕开始的春节,现在基本上可以说是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所参与的。民众要过春节,各级政府也已经形成了一系列过春节的惯例,如宴请各国使节和各行业代表的招待会,老干部和军人家属慰问活动,春节晚会,春节团拜会。政府工作人员个人当然会以个人的身份按照一定的传统习俗过年。

在这些事实面前,我们不宜在国家层次上把中国的新年活动认知为两个分立的庆典。从理论上说,在国家共同体的层次。只可能有一个新年过渡礼仪。从个人心理上说,人通常不会一年里县有过两个年的体验。如果抛开“元旦”和“春节”(旧元旦)在范畴上是两个不同的“年”的含义给我们造成的刻板观念,我们借助范·哲乃普把过渡礼仪看作不同阶段组成的过程的分析方法,我们可以认知到中国的新年过渡礼仪是同时包括元旦和春节的。

中国传统的过年时间体验一直就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正式的仪式活动通常是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送灶神回到天宫开始的。这个阶段被称为“小年”。从小年到除夕的辞旧,再从初一到元宵(正月十五)的迎新贺岁,是过年的主要阶段。现在,人们沿袭着过年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的意识,但是对于不同阶段的重要性的认识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作为数十年反迷信、反封建的后果,多数城市居民和一些农村居民没有在小年送灶神、在十五送祖先的习俗了。在总体上,过年的起始和结束的日子都是很有弹性的,人们的认识有很大的差别,表现在过年的活动上就更有选择性。在中国人的意识中,传统的过年阶段的起点变得灵活了,元旦作为过年仪式活动的时间的观念得到很大的强化。因此我们可以说,元旦已经是普通中国人的新年过渡礼仪的一个内在的阶段。而不能继续被看作中国人过年之外的一个官方纪念日。

在总体上说,把元旦和春节合并起来才能够适应当前中国社会对于过年的仪式活动的需要。在传统的春节,人们的时间安排是在不同的日子与不同亲疏的关系交往,如初一拜本家,初二拜丈人,初三拜姑父,如此等等。可是,当代频繁而快速的人口流动,家庭近亲的异地居住,个人和家庭的社会网络的广泛分布(跨地区、跨阶层),都使春节的礼仪活动不足以覆盖所有重要的社会关系。调动其他的仪式活动时间就成为必然。圣诞节和元旦被越来越多的人利用来祝贺新年。

就与整个社会对公共的礼仪交往时间的新需求密切相关。从家庭内部的吃年饭、至亲好友的拜年、邻里的秧歌或龙灯,到圣诞卡、元旦贺卡和同学、同事之间的联欢,共同构成了有效编织全部社会关系的完整年节礼仪活动。在今天看来,多亏是从元旦(从圣诞节开始)到春节(延续到元宵节)的多阶段的过程和大结构套小结构的形式,十多亿的中国人才有足够的机会交叉地发生对应关系,相互祝福迎新。否则,该履行仪式的关系没有履行,个人在心理上、社会在结构上就难以顺利地进入下一个周期。这是新年“过渡礼仪”的社会意涵:礼仪到位。人在时空和心理上的过渡才能到位,我们的社会与文化才能在这样一个高度分化和多样化的时代得以稳定地再生产。元旦和春节所代表的一系列新年庆典的仪式空间已经作为同一个过年的过渡礼仪,成为整个共同体的公共文化。

对于今日中国社会来说,元旦和春节是新年过渡礼仪的不同阶段,大多数人通常是参与了元旦的仪式活动,再过完春节的仪式活动,才算是过了年。这是很直观的事实。但是。把元旦和春节合并看待的思想方式对于我们尝试以新的眼光反思近代以来我们的生活历程,前瞻今后的公共文化建设。可能是更有意思的。

问题:(1)问个为什么认可“把元旦和春节合并看待”简要概括

2)“把元旦和春节合并”的思维方式,对于我们看待和处理公共文化建设问题有哪些启示,根据文章,简要分析。

三、写作题(1题,共50分)

一个少年,酷爱小提琴,却为不能成名而苦恼,老师把少年带到自家花园里说“世上有两种花,一种花能结果,一种花不能结果,不能结果的划更加美丽,它们在阳光下开放,没有目的,只为快乐,快乐本身就是成功啊!”少年深受触动,他仍然经常拉小提琴,但是不再求成名,这位少年叫爱因斯坦。

综合上述材料所引发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论说文。

立意:循循善诱引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材施教,个性发展,学生观、正确看待学生,重视过程这几个方面去考虑。

注:试题来源于考生回忆及网络仅供参考!

30.答案:材料“我”的教育行为是正确的,符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总之,作为教师,应当学习材料中“我”的教育行为,努力践行以人为本学生观的要求,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31.答案:张老师的教学行为是正确的,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

(1)张老师的行为践行了爱岗敬业。

(2)张老师的行为践行了教书育人。

(3)张老师的行为践行了终身学习。

(4)张老师的行为践行了关爱学生。

综上,张老师践行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值得我们学习。

32.答案:

(1)从事实来说,已成为新年仪式的一个内在阶段,不宜在国家层次上把中国的新年活动认知为两个分立的庆典。从理论上说,在国家共同体的层次。只可能有一个新年过渡礼仪。从个人心理上说,人通常不会一年里县有过两个年的体验。

2.这样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对于过年仪式活动的需求,且元旦和春节所代表的一系列新年庆典的仪式空间,已经构成同一个过年礼仪,成为整个共同体的公共文化。

(2)对于我们尝试以新的眼光反思近代以来的生活历程,前瞻今后的公共文化建设,可能更富有意义。

33.答案:参考立意:快乐本身就是成功﹔在过程中感受快乐;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感受过程;过程本身就是意义;着眼当下,不畏将来。

附件下载
2021年10月30日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综合素质》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