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师公招

2017年永州市祁阳县事业单位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2017-12-28 15:00:00 | 来源:

三、判断题(判断所给的命题正确与否,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题,每题1分。共10分)

51、练习法意味着在学习中注重“题海战术”的应用。 ( )

52、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性因素。 ( )

53、教师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 ( )

54、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的主要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 ( )

55、学生集体是青少年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组织模式,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手段和方式。 ( )

56、记忆痕迹是在练习中获得的,起着一种参照系的作用,修正动作;而知觉痕迹则起着选择和发动反应动作的作用。 ( )

57、高原现象是指结构化比较复杂的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到一定时期会出现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 ( )

58、生成性学习要求学生对所阅读和所讲的内容产生一个新的理解。 ( )

59、若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尽快地掌握包含高度有结构的知识和技能,则适宜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策略。 ( )

60、教学环境是人为设计的问题情境,其与现实问题情境无联系。 ( )

四、简答题(共2题。每题5分。共10分)

61、什么是直观性教学原则?简述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62、简要叙述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五、案例分析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63、阅读案例,回答问题。

在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后,王老师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测量一个啤酒瓶的容积?看谁的计算方法多。结果只有寥寥几个学生举手回答,而且仅仅使用了一种方法。王老师认真地进行反思,认为上述问题可能是学生没有亲身体验造成的,学生仅仅把这个问题当成一道习题来解答。怎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而有所创造呢?王老师布置学生带来啤酒瓶,准备好水,让学生独立研究,再进行小组合作。学生们兴趣盎然,除了几种常规的方法外,还创造性地探索出几种方法:

同学甲:把啤酒瓶装满水后,再把水倒进量水杯就可以测量出来了。

同学乙:先在啤酒瓶中装满半瓶水,测量水瓶的底面直径与水的高度,然后把瓶口堵上,倒过来,计算酒瓶中空气的体积,空气的体积加上水的体积就是这个啤酒瓶的容积。

问题:

(1)上述案例中教师采取了哪些教学方法?

(2)从知识掌握的角度简要评价上述案例中教师的做法。

(3)请结合上述案例谈谈教师在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中起的作用。如何发挥这种作用?

64、阅读案例。回答问题。

李明,现在是高二年级学生,他各科成绩优异,可谓品学兼优,数学是李明的优势科目,他在数学测验中常常得高分,而这次模考只得了60分。一方面,他安慰自己不要太在意一次考试的成绩.并鼓励自己更努力地学习,争取以后再也不得这么低的分数;另一方面,他又抱怨:“这次模拟考试的题目实在是太偏太怪了,老师也没有通知就直接进行测验,我当时还在感冒呢!”

可是,在接下来的几次测验中,李明其他科目的成绩没有太大的波动,唯独数学考试的分数一直不高。数学老师因此找李明谈话,李明却表示说:“我从来没有喜欢过数学这个科目,数学也不是我的优势科目!”看得出李明有些沮丧,但说话时却又装作无所谓的样子。

问题:

      (1)解释李明面对自己考差分时出现材料中所述反应的原因。

      (2)分析李明努力学习与抱怨考试题目两种行为背后的差异。
      (3)若李明“不喜欢”数学这门课程,教师要如何激发他的学习动机?

       注:试题来源于网络及考生回忆,仅供参考!

       答案:

      61、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的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

    (3)要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62、加强对学习结果进行了分类,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和态度。

   (1)智慧技能。表现为使用符号雨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它指向学习者的环境,使学习者能处理外部的信息。智慧技能层次由低到高分为辨别、概念(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问题解决)。

   (2)认知策略。表现为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

   (3)言语信息。表现为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

   (4)动作技能。表现为平稳而流畅 、精确而适时的动作操作能力。

   (5)态度。表现为影响着个体对人、对物或对某些事件的选择倾向。

63、(1)案例中教师采取了如下方法:

①实验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使用啤酒瓶和水,进行观察、测量和分析,从而获得求容积的方法,体现了实验法。

②发现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研究、主动进行探索,体现了发现法。

③小组合作法。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先独立研究,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体现了这一方法。

一般来说,学生掌握知识有四个环节,分别是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案例中的学生,最初对于圆柱体体积公式只是处在感知的过程,机械地记忆公式并没有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来深刻地理解知识,这也是为什么王老师提出实际问题后学生没有积极踊跃回答的关键所在。王老师经过教学反思后,运用了新的教学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进一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巩固 了知识,让学生通过实际探究运用了所学知识。日后再遇到同样的数学问题后,学生会主动地进行知识迁移。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在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中起促进作用。该教师在认真反思之后转变了教学思路,从“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教学行为也应产生相应的变化。在对待师生关系上,要尊重、赞赏学生;在对待教学关系上,要帮助、引导学生;在对待自我上,要多进行反思。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启发诱导的环境,提供材料、线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去探索、发现知识。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从“以教育者为中心”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指导学生了解学科特征。同时,教师也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上述反应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点:一方面,李明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失望,出于外部压力或内部动机所以要努力学习数学,以期下次取得好成绩;另一方面,他把成绩下降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原因,如老师没有提前通知、自己身体不适等,而不是自身能力的问题,这样可以维持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进行自我保护。

奥苏伯尔的成就动机论把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李明努力学习的行为是受到认知内驱力的影响,也就是他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获得知识而努力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和稳定的内部动机;而李明抱怨题目太偏、太怪,试图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原因,是-种自我保护的心理。因此,李明面对成绩下降,内心出现两种不同的学习动机和归因方式的差异,所以才会造成两种不同的认知和行为。

(3)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十分有效的一种方法。教师可以把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创设能使李明产性疑问、渴望从事活动、探究问题的情境,激发他的学习兴趣
其次,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地运用表扬。通过教师的反馈,使李明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包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的成效、作业的正误、考试成绩的优劣等。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对李明进行适时和适当的表扬,重树其学习数学的信心。
最后,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教师应当指导李明正确归因,帮助李明形成有动机效应的努力归因,提高其克服困难的能力,增强自信心。

附件下载
2017年永州市祁阳县事业单位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doc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