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20 10:00:24 | 来源:网络及考生回忆
60、“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给了懒人正大光明的借口,给了懦夫逃避现实的理由。可残酷的是,生活不相信借口,竞争没有理由。换个环境不如换个心情,与其精神胜利,不如自我激励。换个环境,就像把淡水鱼放进海里,空间是大了,可是命也危矣。苛求环境,不如苛求自己,我们改变不了世界,地球不会老围着你转——除非你是太阳。最能概括上面文字内容的一句话是( )。
A、环境永远都不会恰合你意
B、苛求环境不如苛求自己
C、处处都留人,只是人不在
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61、中国古人将阴历月的大月定为30天,小月定为29天,一年有12个月,即354天,比阳历年少了11天多。怎么办呢?在19个阴历年里加7个闰月,就和19个阳历年的长度几乎相等。这个周期的发明巧妙地解决了阴阳历调和的难题,比希腊人梅冬的发明早了160年。这段文字主要阐明的是( )。
A、古代阴历中闰月设置的规律与作用
B、中国古代历法在当时有先进水平
C、阴阳历调和问题在古代是个世界性问题
D、中国古代如何解决阴阳历差异问题
62、竞技庆典是古罗马文化中一种独一无二的仪式,它集竞技、宗教庆祝、胜利游行、血腥表演为一体,是几百年间最为流行的全民娱乐方式。为罗马辩护的学者试图把竞技庆典中的血腥表演归结为古代民族中非常普遍的以活人献祭的宗教行为。然而,史料显示,罗马社会中使用人牲的现象比较罕见,通常只用牛羊献祭,只有在国家安全受到明显威胁时,出于迷信的原因,才象征性地处死少数异族人。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是,罗马人往往将活人献祭视为野蛮民族的愚昧行为,以此作为自身“文明性”的反衬。
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罗马人在祭祀中很少使用人牲,并以此作为自身“文明性”的表现,这就表明罗马人已经具有敬畏生命的情怀
B、为了确立自己在道德和文化方面的优越地位,基督徒和罗马人在祭祀活动中只用牛羊献祭,将活人献祭视为野蛮民族的愚昧行为
C、竞技庆典是古罗马文化中最为流行的全民娱乐方式,罗马人都从中得到乐趣
D、将竞技庆典中的血腥表演归结为一种宗教行为没有说服力
63、在英国的家庭中,绝对看不到对孩子没有理由的娇宠,犯错误的孩子会受到纠正甚至惩罚。家长们往往在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前提下,对孩子进行严格的管束,为的是让孩子明白,他们的行为不是没有边际的,不可以为所欲为。英国的法律明确规定允许家长体罚孩子。 对这段文字理解不准确的是( )。
A、英国人从不娇惯孩子
B、英国人经常体罚孩子
C、英国人管教孩子时不伤其自尊
D、英国的法律有管教孩子的条款
6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生命就是需要不断地超越,也需要不断地突破,才不致枯滞的
B、据厂家介绍,这种多功能治疗仪的价值还在逐步被发现和推广
C、这次诗歌节上参加活动的大多是以青年为主
D、降低能耗是企业目前当务之急的头等大事
65、现代企业管理学中有一门课叫做"行为科学",它用社会心理学来研究人的行为及产生种种行为的原因,认为:人的欲望(或称需要)是人行为的发动器,倘欲望完全被行为实现而满足了,欲望立即消失,产生索然之感,这时候就需要另一种新的欲望来发动新的行为。而“朦胧”总是使人不识庐山真面目,赏美心理永远不能完全满足,也就不会兴味索然。美感最强烈之点是刚刚触到迫切欲赏的美物而又没有完全得到的那一瞬间,这一瞬间就产生“临界点美感”,朦胧的美学功能就包括使人总是保持在兴趣盎然而不是索然的“临界点美感”上。
对文中概念“临界点美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产生于刚刚触到迫切欲赏的美物而又没有完全得到的那一瞬间
B、“临界点美感”所构成的心理基础是对美的事物的一种完全满足
C、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临界点美感”是最强烈的美的感受
D、使人保持在兴趣盎然的“临界点美感”上,是朦胧的美学功能之一
材料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各题。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后一句话,因此,就很不满意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而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有两层含义:一是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而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因此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劝诫学者不要太固执、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者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宋代理学家陆象山语录言:“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不是说未读懂的地方就放过不理会了,而是暂且放过,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66、根据本文,人们通常把“好读书,不求甚解”理解为( )。
A、不能够就所读书籍提出自己的见解
B、读书应该广泛涉猎从而扩大知识面
C、应多读书但无需完全理解书籍内容
D、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不会向他人请教
67、更开放的网络,更理性的网民,具有更真切地影响世界的力量——盘点这样的内容,无疑比“网民人数世界第一”更值得欣喜。 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
A、网络媒体正在发生转变
B、网络需要更理性的网民
C、更理性的网民是中国网民
D、中国网络开始展示其实际质量
68、无论懒惰者还是勤勉者,养金鱼都不成问题。勤勉者可以每一天换一次水,懒惰者尽可以一月换一次。只是如果突然改变换水的习惯,变一天为一月,或变一月为一天,金鱼都可能莫名其妙地暴死。勤勉者据此得出结论:金鱼必须一天一换水;懒惰者也得出相反的结论:金鱼只能一月一换水。
上面这段话最想传达给读者的意思是( )。
A、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得出结论
B、人们总是依照自己的习惯处理事情
C、对待同一个事物,尽可能用不同的方法
D、无论人,还是鱼,习惯是不能一下子改变的
2024-11-21
2024-11-21
2024-11-21
2024-11-21
2024-11-21
2024-11-21
2024-11-21
2024-11-21
2024-11-21
2024-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