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01 13:30:00 | 来源:考生回忆及网络
2016年10月吉林公务员考试《申论》甲卷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考生阅读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30分钟,作答9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
二、给定材料
资料1
2014年末,美国《赫芬顿邮报》网站上发表了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塔伊.埃其奥妮题为《年轻人的声音》的文章。在文中,这位国际问题研究者为中国学生点赞,称赞中国年轻人的坦诚,说他们展现了“崛起大国的公民意识”当中国历经百年沧桑,重回世界舞台中央时,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使得大国的公民形象必定会受到世人的瞩目。2015年, 18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把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作为13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仓廪实而知礼节,逐渐赋予起来的中国,已经到了培植精神富足的阶段,在中国位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今天成为健康向上的大国公民,建设一个让国民享有安全感,信任感和自豪感的社会,已经不只是社会发展阶段的必然。与现实的鲜活样本。国家的现代化,首先应使国民的现代化。我们传递给世界的,不能只是奢侈品店里扫货的阔绰、各大景区爆满的热情,更应是谦逊有礼的大国公民形象。
资料2
在现代社会,“大国”的概念绝非仅仅局限于经济实力的攀升,它还需要公民的道德伦理、文明程度等共同支撑。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J主任说,“公民,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概念。”构成国民素质最核心的内容应该是健康向上的价值体系,道德良知、行为规范、个体品质都是以此为基础建立的。
今年3月,某媒体以“国民素质”为主题,选取东中西部12个城市进行了抽样调查。2016年通过对数千名普通国民的访问,收集到2405个有效样本。调查从国民素质的基本构成要素入手发问,虽不能涵盖国民素质的全部内容,但基本能够反映当下我国国民素质的基本状态。调查发现,受访者对“国民素质”的认知已经不再简单局限于道德层面,众多充满着现代意识的指标已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人的全面发展”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里面既有对中华民族道德基因和精神血脉的继承与延续,也有新的时代特征。
尽管受访者的年龄、职业、生活地域、关注重点各有不同,但“做高素质的大国公民”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
资料3
中华文化自西周以来就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文化品格。商灭夏,周灭商,夏商两代的历史给周王朝非常深刻的启示。以史为鉴,周王朝认识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天命靡常。”天命并非恒常不变,不是获得了就可以一劳永逸,而是因人而变。《尚书》里记载了周人对历史的总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周人据此提出了一个重要观念——“敬德”,这就形成了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根本特性,即决定命运和政权兴亡的不在于外在力量,而在于人自身德行的好坏,被古人奉为人生追求最高境界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原则亦以“立德”为“大上”,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一项重要贡献。而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开始倡导的人本主义思想,启发人不要做神的奴隶,要做人自己,一方面它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另一方面,也是受到了16世纪以后传教士从中国传回去的人本文化的影响。
资料4
近些年,随着中国出境旅游、留学、海外就业、经商的人越来越多,世界对中国公民有了更直观的印象。2015年12月《中国人海外形象全球调查报告》发布。该报告依托大数据平台采集了海外3万多个站点的5亿条次舆情信息进行分析,数据采集范围涵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时间跨度为2015年全年。数据显示,中国公民在海外颇受好评。杭州方女士一家春节去伦敦旅游,为避免18个月大的女儿在飞机上哭闹引起其他旅客的不满,他们向邻近旅客发放了手绘的“致歉卡”;武汉姑娘在普吉岛救溺水女子等都向海外展示了中国公民形象。中国海外派遣和交流人员在这一年也为中国人海外形象加了分。尤其是中国维和行动、援非医疗、撤侨等事件最受海外关注。其中在超过2.7万条与维和部队相关的信息中,对中国维和行动表示赞赏的高达74%。
资料5
据著名画家陈丹青回忆,有一次,他到罗马旅游,进到一家股东专卖店后,他就埋头专心挑选小雕塑、小文物。然后向一位很有风度的老先生问价钱。问了几件,老先生都说不卖。他问:“为什么不卖呢?”老先生说:“这是我的店,你进来了,不跟我打招呼,就在那里看,然后问我卖不卖,我不卖。”陈丹青感叹,在罗马,在文艺复兴的故国,不经意间就把“那种没教养,那种粗鄙的人格流露出来了,是这位老人把我点醒了。”
有人说,看得见的教养是容易的,因为摄于群体的压力。但凡有自尊心的人,都会努力接近文明。比如,在干净的环境里,我不好意思乱扔垃圾;在安静的公共场所,你不敢大声喧哗。“有礼貌、诚恳待人、尊重对方、尊重当地生活习俗和法律法规,这是大国公民应有的、最根本的底线。”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资深旅游专家W表示。
社会交往中,与人打招呼是一种礼仪,而静默更是一种教养。诸多例证表明,除乱扔垃圾、闯红灯、插队等经常为外国人诟病外,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也是海外公众批评最多的不文明行为。事实上,作为交谈礼仪的一部分,礼仪性的沉默一直受到人类学、语言学、社会文化学等的关注。美国社会学家高夫曼说,交谈的礼仪是“一种公共的安排,让人知道什么时候必须说话,什么时候应该沉默”。礼仪性静默需要知道什么场合不该出声,对谁不要作声,如何用静默表示敬畏,谁应该少言寡语等。
资料6
去年,四川省科普作家董仁威教授的《科普创作通览》面世。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刘嘉麒为该书作序说: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尚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未受过中等教育,甚至是文盲,科学普及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到了21世纪这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仍有一些匪夷所思的奇葩出现,各个领域都有一些假以科学名义的小丑登场,让人扼腕叹息。可见“五四运动”提出的民主与科学这个任务还没有完成。中国要现代化,离不开高素质的国民,除了民主和法治外,还特别需要科学精神的浸染。所以科普从来不是纯粹的科学问题,而是事关社会发展的全局。在我们的价值观中,应该有科学的位置。
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且具有一定的应用科学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简称“四科一能力”。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技已经深刻的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公民科学素质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先进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之一。从总体上看,我国全民科学素质仍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尽管2015年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已经达到了6.2%,但这个水平仍然只相当于日本、加拿大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有研究表明,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30多个发达国家,其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最低都在10%以上。
2024-11-01
2024-10-29
2024-10-29
2024-10-28
2024-10-28
2024-10-28
2024-10-27
2024-10-27
2024-10-27
2024-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