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事业单位

2015年河北省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

2015-12-30 03:00:00 | 来源:网络及考生回忆

56、《大同书》的作者是康有为,《少年中国说》的作者是梁启超。

A、正确

B、错误

57、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鲁迅《狂人日记》的发表。

A、正确

B、错误

58、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由局部抗战进入全民族抗战的标志是“七七”事变。

A、正确

B、错误

59、大雾预警信号分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四级,其中红色预警信号是大雾预警信号中的最高级别。

A、正确

B、错误

60、公文涉及其他地区或者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项,起草单位必须取得上级相关单位的同意,力求达成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一致。

A、正确

B、错误

61、公文的主要受理机关,应当使用机关全称、规范化简称或者同类型机关统称。

A、正确

B、错误

6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A、正确

B、错误

63、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生产关系。

A、正确

B、错误

64、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A、正确

B、错误

65、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必须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A、正确

B、错误

四、案例分析题,分析所给案例,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一)

案例:

2008年1月实施的《职工XXXXX条例》第3条规定,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对职工应休未休的年休假天数,单位应当按照该职工日工资收入的300%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2008年9月18日公布实施的《企业职工XXXXX实施办法》第11条规定,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的日工资收入按照职工本人月工资除以月计薪天数(21.75天)进行折算。2008年5月1日起实施的《劳动争议XXXX法》第6条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依据。

刘明于2011年3月25日到某汽修公司从事汽车维修工作,签订为期三年的劳动合同,每月工资为7000元。2014年3月24日合同期满不再续签,双方因未休年休假的工资问题发生争议。刘明称自己到该公司之前累计工作已达11年,依法每年可享受10天带薪年休假,在职期间公司未安排其休年休假,应支付其30天的未休年休假工资。汽修公司称,刘明入职时并未提交任何能证明其工作经历的材料,公司不清楚其已有11年的工作年限,故只同意支付10天的年休假工资。于是刘明向当地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委员会经过调查,最终裁决汽修公司给付刘明未休年休假工资共计9655.17元人民币。

66、根据你的了解写出案例中所涉及的三部法律法规的名称。

67、仲裁委员会裁决给付刘明9655.17元人民币,这个数字是怎么算出来的?请列出算式。

68、假设仲裁委员会的裁决是正确的,那么请指出支持这个裁决的必要的证据条件应该是什么?

五、公文改错题,下面一份公文存在多处错误。请从公文的构成要素、写作规范等方面,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简要说明如何修改。6分。

69、[图1]

六、综合分析题,阅读下面文章片段,回答文后问题。15分。

(二)

人们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常常听到、想到和说到“底线”这个词。例如,升学招生考试的录取线,居民生活不能低于的贫困线,道德所不能突破的底线,法律所不允许践踏的底线,商业谈判双方各自坚守的让步底线,等等。上述种种底线,虽然具体形态和标准各不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性,都是主体依据自身利益、情感、道义、法律所设定的不可跨越的临界线、临界点或临界域;一旦跨越了,主体的态度、立场和决策就会发生质的变化:从可以接受,变成不可以接受。换句话说,底线是指不可逾越的红线、警戒线、限制范围、约束框架。底线一旦被突破,就会出现行为主体无法接受的坏结果,甚至导致彻底失败。所以,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底线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临界值,一旦量变突破底线,即达到质变的关节点,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其中就蕴含着底线思维。所谓“预”,就是预知、预见、预防、预备。所谓“立”,就是立住、站起、成功、胜利。意思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预先知道事情的可能发展前景,预先看到事情发展可能遇到的困难,预先防止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预先为争取事情最好发展结果而做好各方面准备。这样,事情就一定能立得住、站得起、取得成功、获得胜利。显然,这里“预”是“立”的因,“立”是“预”的果,且“预”的内容是比较宽泛的,就包括底线,也包括困难和风险。仅仅懂得什么是底线、有没有底线、都有什么样的底线,还不能算具备了底线思维。因为,虽然底线与底线思维有密切联系,但二者也有明显区别。底线仅仅是底线思维的一个基本概念,它仅仅能告诉人们许多事物都存在不可跨越的底线。而底线思维则是一种系统战略思维,它不仅指出什么是不可跨越的底线,按照现行的战略规划可能出现哪些风险和挑战,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是什么,以做到心中有数;而且它还能通过系统的思考和运作告诉人们如何防患未然,如何化风险为坦途、变挑战为机遇,如何守住底线、远离底线、坚定信心、掌握主动、追求系统的最佳结果和最大正能量。底线思维不是一种消极、被动、只是防范的思维方式,绝不是要求仅仅守住底线而无所作为。底线思维实际上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思维,它一方面要求主动运用此种思维,思考诸如什么是底线、底线在哪里、底线在系统布局中的战赂地位是什么、超越底线的最大危害是什么、有哪些原因会导致超越底线、如何有效远离或规避底线等问题,从而更好地掌握战略主动权。另一方面,它要求从底线出发,步步为营,在确保最小战略利益的前提下,不断逼近顶线,不断收获更新更好更大的战略利益。即是说,它不仅要求“思”,更要求“行、不仅要求防范风脸,而且要求主动出击,以实际行动化解风险。作为一种战略思维,“底线思维”要求在谋篇布局、制定战略规划时,必须把底线放到总体战略的全局中去思考。必须了解战略全局的系统由哪些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包括哪些主要环节?各主要环节有哪些系统要素在发挥作用?各子系统、各环节、各要素之间的运作方式和因果逻辑链条是什么?系统的外环境又有哪些因素、哪些因素以什么方式影响系统的运行?只有搞清楚上述所有问题,才能避免片面性,更好地发挥底线思维的科学预见作用,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未雨绸缪、处变不惊、系统运筹、谋成大事。

70、为该文章片段划分自然段(自第二段起,写出每段序号和首句)。

71、根据该文章片段说说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为什么要运用“底线思维”。

七、写作题,写作题(25分)

(三)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近日,河南郑州女教师顾XX的一封简短辞职信引发热评。谈及意外走红,该教师在接受采访时说:“其实事情真的很简单,只是一个平凡的女子,在来得及的时间,厚意的时候,剥离安逸生活,想要用自己的目光去触摸世界。”这篇“走心”的辞职信,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网友纷纷留言:“有此想法,无此胆量。”“一个人如果不能率性而活,又有何意义?只有自己活得精彩,才能激发创造力,使这个世界更精彩。”“如有经济条件作基础,未尝不可以。”“如果不影响家庭,确应追随内心而生活。”“都去看世界,谁来建设伟大祖国?”

72、阅读上述材料,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评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透彻,论证有力,结构完整,语言流畅,不少于800字。

 

注:试题来源于网络及考生回忆,仅供参考!

附件下载
2015年河北省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