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师公招

2017年5月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历史》题

2017-12-05 17:30:00 | 来源:网络及考生回忆

33、雄安新区设立之后,当向“一夜崛起之城”深圳学习。深圳经济迅速发展得益于( )。

A、建立经济特区

B、一国两制

C、建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D、设立直辖市

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的核心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35、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抛出了“赶超英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由于( )。

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中共中央在经济的决策上产生了分歧

36、2017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香港回归后发生变化的是( )。

A、社会制度

B、经济制度

C、主权所属

D、生活方式

37、诏书规定:第一,效法隋唐的均田制,实行“班田收授法”。……第二,关于租税,效法唐朝租庸调制,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谷(租)、服劳役或纳布代役(庸),交地方土产(调)。根据你的判断,颁发诏书的是( )。

A、孝德天皇

B、彼得一世

C、亚历山大二世

D、明治天皇

38、“元老院掌握国家实权”“布匿战争”“称霸地中海地区”“奴隶大量逃亡和起义”这些关键词中提炼出的学习主题是( )。

A、希腊文明的繁荣

B、罗马共和国的辛酸

C、两河流域古老文明的兴起

D、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

39、全球化是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把分散割据的世界连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大市场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初始阶段,即16世纪前后“地理大发现”的时代。这里所说的“地理大发现”指的是( )。

A、张骞通西域

B、郑和下西洋

C、新航路开辟

D、“一带一路”建设

40、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后找到了一个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那就是实行( )。

A、封建专制

B、君主立宪制

C、三权分立

D、幕府统治

41、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蒸汽和机器引起了欧洲生产的革命。世界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英国引领了这一历史发展的潮流,取得了技冠群雄、傲视全球的辉煌成果。英国能“技冠群雄”的政治前提是( )。

A、文艺复兴的兴起

B、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C、“需用改变”的成功

D、工业革命的完成

42、1861年3月。林肯在就任总统时说:“任何一个州都不能只凭自己的动议就合法地脱离联邦;凡为此目的而作出的决议和法令在法律上都是无效的,任何一个州或几个州反对合众国当局的暴力行动都应根据情况视为叛乱……根据宪法和法律,联邦是不容分裂的。”这反映林肯政治主张的核心是( )。

A、反对殖民统治

B、废除黑人奴隶制度

C、反对分裂行为

D、结束沙皇专制统治

43、贝多芬为拿破仑所写的第一部明确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交响乐作品是( )。

A、《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B、《英雄交响曲》

C、《春之声》

D、《蓝色多瑙河》

44、19世纪80年代,卡尔·本茨等人设计出内燃机,以石油制品为动力来源,人们先后试制出了新的交通工具( )。

A、轮船

B、汽车、飞机

C、火车、汽车

D、轮船、飞机

45、一位科学家的墓碑上锈刻着这样的铭文:“他以神一般的力量,……第一个说明了行星的运动和图像。”这位科学家应该是( )。

A、哥白尼

B、牛顿

C、爱因斯坦

D、达尔文

46、一百年前,影响世界的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与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有关战争有( )。

A、拿破仑对外战争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第二次世界大战

D、美苏冷战

47、“1933年3月……他迅速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法规和政策,诸如:紧急救助署关注在挣扎的人们;签署《农业调整法>,以帮助恢复农产品的价格;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为经济恢复注入资金。”“他迅速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法规和政策”的中心措施是( )。

A、大力整顿银行

B、缩减大片耕地

C、对工业的调整

D、兴建公共工程

48、“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作者是在抨击苏联的( )。

A、新经济政策

B、农业集体化运动

C、工业化运动

D、戈尔巴乔夫改革

49、洪希同学在学习世界现代史中,发现有些国际组织至今还在发挥重要作用,有的国际组织已经成为历史名词。今天看来,已经成为历史名词的国际组织有( )。

①国际联盟

②轴心国集团

③华沙条约组织

④欧洲联盟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50、下列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总结中,不正确的是( )。

A、它具有范围广、影响大的特点

B、它起源于美国

C、它给人类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D、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

5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的主要特征包括( )。

①思想性

②基础性

③人文性

④综合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52、中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可以分为认知能力和核心能力,其中核心能力主要包括( )。

A、历史感知和记忆的能力

B、阅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C、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D、整合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53、人力的课程资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最主要的是( )。

A、老师

B、学生

C、亲友

D、名人

54、八年级(1)班在学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请来了一位亲历抗战的老人讲述中国抗战的艰苦岁月和广大军民浴血奋战的历史,这种做法主要体现了历史课程资源选择的( )。

A、目标性原则

B、思想性原则

C、精选性原则

D、可行性原则

55、进行历史教材分析的首要步骤是( )。

A、充分了解学生

B、研读课本内容

C、钻研历史课程标准

D、把握学科新发展

56、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评价。是历史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学习评价应坚持的原则有( )。

①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②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相结合

③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

④目标评价与效果评价相结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7、某历史老师在完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单元的教学后组织了一次测验。从评价的功能上看,这属于( )。

A、诊断性评价

B、终结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目标性评价

58、有人说:“对历史事件的发生、进程、结果及性质、影响等,对历史人物的言行、贡献、历史地位等,对历史现象的出现、状态、波及、后果等的认识,都需要将其放在历史的条件中进行具体的考量。”“对历史性的发生、进程、结果及性质、影响等,对历史人物的贡献、历史地位等”强调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 )。

A、唯物史观

B、历史理解

C、史料实证

D、时空观念

59、某学者评论义和团运动时写道:“他们站在新旧交替的世纪转折点,对已然逝去的时光作出了深情的回望,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这一观点基于以下哪种史观?( )

A、文明史观

B、唯物史观

C、整体史观

D、唯心史观

60、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中有关历史教学改革的观点正确的是( )。

①由对知识的知晓转化为理解

②对史实的记忆转化为对历史思考

③对知识的接受转化为对历史的探究

④对教材的复述转化为对历史的探究

⑤对升学的追求转化为对素养的培养

A、①②③④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①②③④⑤

二、简答题(10分)

61、代以来,中美关系错综复杂,根据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1)1900年,美国和其他列强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借口发起了哪一场侵华战争?1922年在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什么条约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2分)

(2)中美同属“二战”时期反法西斯同盟国,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标志是什么?它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3)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当前,中美关系中最敏感、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3分)

(4)2017年4月,国际舆论热议习近平访美,你对中美关系前景有何认识?(3分)

三、材料分析题(10分)

62、亚洲地区是二战以后最富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对亚洲问题的探究活动。

材料一  西亚诞生了巴比伦文明古国,也是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民族聚居区。

材料二  在亚洲,到19世纪中叶,印度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还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材料三  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的坚船利炮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成为东方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

材料四  美国华美协进社董事长,中国问题专家甘维珍在谈及中国共产党建立90周年取得巨大成就时说:“中国和平崛起的意义不仅在中国,还会促进整个东南亚地区及东亚地区乃至南亚地区的发展。”

——摘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二》

问题:

(1)请写出古巴比伦的著名法典、伊斯兰教的创立者和古代阿拉伯文学的代表作。(3分)

(2)印度开始沦为是殖民地的标志是什么?英国侵略矛头指向中国时,发动了什么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什么?(3分)

(3)日本“弃旧图新,迎头赶上”是通过哪一次改革实现的呢?这次改革后,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请举出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者制造的两次侵华事变?(2分)

(4)当今中国的和平崛起源于哪一决策?(2分)

四、案例分析题

63、有位历史老师,在讲授“盛唐气象”一课时,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1)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并找出唐朝经济繁荣、民族交融、社会开放、文化灿烂的表现(约20分钟)。

(2)学生互动,完成知识建构(4名学生分剐归纳四方面表现,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适当纠正、补充,教师板书要点,约10分钟)。

(3)探究“盛唐气象”的特点和出现这种气象的原因(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约10分钟)。

(4)师生共同完成课堂练习(约5分钟)。

问题:

(1)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下的教师在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转变?(5分)

(2)案例中这位教师的做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5分)

(3)为使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达到更好的效果,你认为应注意哪些问题?(5分)

五、教学设计题(10分)

64、构就是一种框架、体系、路径、建构,从微观到宏观进行求善求美的建构。初中学生思维的特点是微观思维有余,而宏观思维不足,“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从宏观上建构历史结构非常重要,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线索和逻辑去重新整合教材,建构新的体系,帮助学生提高对历史知识的宏观把控能力,并加深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的宏观认知和理解。请你按照主要知识线索及逻辑关系设计出该学习主题的历史知识结构。(9分)

65、下面是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历史教科书中一项有关工业革命的叙述。请根据本段内容设计一份三维教学目标。(6分)

18世纪中期,英国商品越来越多地销往海外,手工工场的生产供不应求,为了提高产量,人们想方设法改进生产技术。在棉纺织部门。人们先是发明了一种叫“飞梭”的织布工具。大大改进了织布机速度,也刺激了对棉纱的需求。18世纪60年代,织布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名为“珍妮机”的手摇纺纱机。“珍妮机”一次可以纺出许多根棉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率。“珍妮机”的发明引发了棉纺织生产领域一系列的发明。出现了更多更先进的纺织机器。后来,其他如冶金、采矿石生产部门也纷纷发明、制造机器,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人们把生产领域这种革命性的变化称为工业革命。

注:试题来源于考生回忆及网络,仅供参考!

附件下载
2017年5月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历史》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