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30 17:00:00 | 来源:
二、多项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51、鱼被宰杀后,鱼体内的ATP会生成具有鲜味的肌苷酸,但酸性磷酸酶(ACP)会催化肌苷酸分解导致鱼肉鲜味下降。为了研究鱼类的保鲜方法,研究者从草鱼、鲴鱼和鳝鱼中分离得到ACP,并对该酶活性进行了系列研究,相关实验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不同鱼类的ACP活性都会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大
B、将宰杀后的鲴鱼放到37℃左右的环境中一段时间能保持其鲜味
C、将宰杀后的草鱼放到适宜浓度的ca2+溶液中鲜味下降的速度会减慢
D、Zn2+能使这三种鱼的鲜味下降速度都减慢
52、下图为某生态系统各成分的组成和相互关系的示意图,下列关于该生态系统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A、建立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提高经济效益
B、若在果树间间作绿肥类杂草,能导致该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增加,可能有效控制果园中某些害虫的数量从而减少对果树的危害
C、饲养鸡鸭能提高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利用效率,增加产量,但由于食物链延长,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会降低
D、建沼气池处理垃圾、粪便和植物枝叶,目的是尽可能减少分解者获得的能量,从而使能量流向对人有益的部分
53、下列有关生物工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转入抗虫基因的棉花细胞培育成棉花植株需要植物细胞工程技术
B、基因诊断的原理是DNA分子杂交,基因治疗是把缺陷基因诱变成正常基因
C、植物体细胞杂交制备原生质体与动物细胞培养制备细胞悬浮液所需要的酶相同
D、在微生物的营养中,需要量最大的是碳源,而生长因子需要量极小可以不必添加
54、如图是[H]随化合物在生物体内转移的过程,下面对其分析错误的是( )。
A、①产生的[H]可在②过程中将五碳化合物还原
B、[H]经⑤转移到水中,其过程需CO2参与
C、能形成ATP的过程有①②④⑤⑥⑦
D、晴天时小麦①过程比在阴雨天时旺盛
55、加拿大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因在“树突状细胞及其在特异性免疫系统方面作用的发现”获得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树突状细胞因其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它能高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激发特异性免疫。下列描述符合树突状细胞特性的是( )。
A、能够增殖分化形成能分泌抗体的浆细胞
B、具有与特异性免疫中吞噬细胞相似的作用
C、能识别抗原,引起相应的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
D、树突样突起增加了与免疫系统其他细胞的相互作用
56、下列有关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限制酶和DNA连接酶均来自原核生物
B、限制酶和DNA连接酶均能识别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C、哺乳动物的精子释放的顶体酶能催化透明带反应
D、Taq酶只能将单个脱氧核苷酸连接到和DNA模板互补的多核苷酸链上
57、在提取和分离猪血红蛋白的实验中,不应使用( )。
A、柠檬酸钠溶液洗涤红细胞,防止红细胞破裂
B、蒸馏水和苯处理红细胞,使其释放出血红蛋白
C、生理盐水透析血红蛋白溶液,保持血红蛋白活性
D、磷酸缓冲液洗脱,有利于血红蛋白在凝胶柱中移动
58、下列选项中,能体现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是( )。
A、动物卵细胞一般比较大,有利于储存营养供胚胎发育
B、变形虫的伸缩泡能增加膜表面积与体积的比,提高物质交换效率
C、草履虫出现两个细胞核保证了正常的核质比,有利于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D、控制细胞器进行物质合成的基因,主要是通过核孔从细胞核到达细胞质的
59、调查是生物学研究的方法之一,下列调查方法的应用正确的是( )。
A、在水草丰富的浅水区确定样方调查芦苇密度
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的活动范围和迁徙路线
C、定期从酵母菌培养液中取样并计数,调查其种群增长
D、在较大的样本人群中调查某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
60、下列关于PCR技术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检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胰岛素的含量
B、在同一反应体系里加入多对特异性引物以同时检测多种病原微生物
C、检测乙肝患者的血液中乙肝病毒的含量
D、对编码凝血因子Ⅷ的基因发生突变的位点进行检测
三、判断题(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61、在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中,非生物因素比生物因素重要。( )
62、生物的多样性是指生物的种类非常繁多。( )
63、多细胞生物的细胞一定比单细胞生物的细胞大。( )
64、细菌是单细胞生物,而真菌是多细胞生物。( )
65、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
66、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
67、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是生物。( )
68、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形成的实质是影响了细胞核中的转录和翻译。( )
69、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的繁衍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的行为。( )
70、蜘蛛结网是由身体里的遗传物质所控制的,属于先天性行为。( )
四、填空题(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72、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的现象。下面是某兴趣小组设计的模拟生物圈“温室效应”的实验装置。请问答:
(1)A和B是一组对照实验,其中起对照作用的是__________。
(2)图中生态瓶内有河水、水草、小鱼、泥沙等成分,因此生态瓶实质上就是一个__________。作为模拟“温室效应”的一组对照实验,两个生态瓶中各种成分的量、大小等应尽量保持__________。
(3)实验一段时间后,如果B内的温度比A内的__________,则可证明“温室效应”会导致气温上升。
(4)为了减缓“温室效应”,人类应倡导低碳生活。作为一个中学生,应当从自身做起。请写出你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一项日常行为:__________。
73、十字花科的拟南芥是雌雄同体的植物,常作为遗传学研究的模式植物。野生型拟南芥的种皮为深褐色(TT),某突变体的种皮为黄色(tt),图甲是利用该突变体验证油菜种皮颜色基因(Tn)功能的流程示意图。
(1)组成质粒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
(2)进行油菜Tn基因扩增时,可以作为引物的是图乙中的__________,能否根据该引物推出对油菜Tn基因扩增时所用的另一个DNA引物?__________(能/不能)
(3)如丙图所示,若②不能在含抗生素A的培养基上生长,其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若用丙图所示方法筛选出②,则符合要求的是图中的__________(填字母)。
五、教学设计题(共15分)
71、《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是《生物学》人教版第四章第二节内容。神经调节是人和高等动物产生反射及至产生行为的生理基础,是生物学基础知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理解高等动物的生命活动行为以及理解人类自身的生命活动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请根据本节内容,按教学设计的原理,设计一份完整的教学教案。
附该节教材内容提要: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及反射
1.反射: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
2.反射弧:是指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3.兴奋:是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4.反射过程: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二、兴奋的传导和传递
1.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神经纤维膜上电位
(2)局部电流方向
(3)兴奋的传导过程
2.神经细胞间的传递
(1)结构基础:突触
(2)兴奋的传递过程
(3)传递特点:单向传递
注:试题来源于网络及考生回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