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地区公务员

2011年北京公务员考试《行测》卷

2011-12-30 16:30:00 | 来源:

(四)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各题。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后一句话,因此,就很不满意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有两层含义:一是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而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因此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劝诫学者不要太固执、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英雄记钞》,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           观其大略者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宋代理学家陆象山语录言:“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不是说未读懂的地方就放过不理会了,而是暂且放过,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51、根据本文,人们通常把“好读书,不求甚解”理解为:

A、不能够就所读书籍提出自己的见解

B、读书应该广泛涉猎从而扩大知识面

C、应多读书但无需完全理解书籍内容

D、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不会向他人请教

52、根据本文,“观其大略”地读书有利于:

A、获得更广泛的知识

B、更快掌握文章精髓

C、培养内容概括能力

D、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53、下列现象中最符合第4段中陆象山语录主旨的一项是:

A、带着一种平和的心态读书,更能了解书中真谛

B、有的书要多读几遍,才能完全理解作者的真实思想

C、读书遇到困惑时暂且放过,以后会豁然贯通

D、有的书略读后似懂非懂,但精读会加深对它的理解

54、填入文中划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所以

B、因为

C、但是

D、诚然

55、这篇文章意在:

A、论证会意是解决“不求甚解”的主要途径

B、介绍对“不求甚解”产生误解的历史背景

C、说明对“不求甚解”产生误解的根本原因

D、阐释读书过程中“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五)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各题。

流感病毒侵入呼吸道的纤毛柱状上皮内进行复制,释放后再侵入其他上皮细胞。受染的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和脱落,局部有炎症反应,一般不发生病毒血症。两周后受感染区域的上皮细胞重新出现或修复。流感病毒偶尔可以进入下呼吸道导致肺炎,其病变特征为肺脏充血、水肿呈暗红色,气管与支气管内有血性分泌物。潜伏期通常为一两天,短者仅数小时。

流感有不同的类型。单纯型流感属于最常见的一种,杀伤力不大;第二种是流感病毒性肺炎,少部分病人感染流感病毒后,病变沿上呼吸道向下【甲】累及肺实质,引起肺炎,很多患病者会在5~10日内发生呼吸与循环衰竭而死亡;第三种是中毒型和胃肠型流感,这种类型较为少见,主要表现为高热及循环功能障碍,血压下降,可出现休克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严重征候,病死率高。1918-1919年发生的那次流感属于第二类,因而死亡人数极多。

流感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播能力,而且在人呼吸道上皮细胞具有良好的复制能力。这也是它容易造成巨大伤害的原因。流感流行除了流感病毒变异很大,每次引起大流行都会发生变异而具有巨大的杀伤力外,与我们过去和现在都没有什么有效的药物对付流感病毒也有关。另一方面,每次流感流行都与人们轻视这种疾病和没有做好隔离有关。同时流感流行具有【乙】突袭的特点,颇有“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的意味,来时无影,去时无踪,往往突然【丙】,迅速传播开,危及面广,因而容易造成较大伤害。

而患流感后的并发症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流感可导致一些严重的并发症,主要是继发细菌感染,如咽喉炎、中耳炎、鼻窦炎、支气管炎、肺炎等。病毒感染破坏了呼吸道上皮细胞,损害了呼吸道的自然防卫功能,致使致病细菌乘虚而入,并在局部聚积,引起感染。很多人都是从流感开始,继发肺炎,最后导致死亡。

当然,患过流感和未患过流感的人产生的免疫力不同。一般而言,尽管流感病毒变异较大,但患过流感的人对相同或相似病毒株所引起的流感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56、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3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漫延 隐蔽 爆发

B、蔓延 隐蔽 暴发

C、蔓延 隐秘 爆发

D、漫延 隐秘 暴发

57、对第1段划线句子中“复制”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流感病毒具有再生能力

B、流感病毒可以产生相同的病毒

C、流感病毒可以使纤毛柱状上皮生长

D、流感病毒可以感染更多的上皮细胞

58、根据本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病毒侵入呼吸道而引起的流感,两周内就可好转

B、胃肠型流感的致病病毒生命力很强,所以病死率高

C、因1918-1919年那次流感而死亡的人,多数死于肺炎

D、如果流感引起了并发症,则患者的死亡率极高

59、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导致流感流行原因的是:

A、人的呼吸道上皮细胞极易被流感病毒感染

B、人们与流感病人接触时,隔离措施不强

C、目前在对付流感病毒方面,尚无有效的药物

D、流感发病之快令人猝不及防

60、下列关于流感病毒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当患者出现了肺部充血等病状时,流感病毒已经发生变异

B、一旦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就会产生更强的复制能力

C、患过流感的人对相同的病毒株引起的流感具有免疫力

D、每次引起流感大流行的病毒都是不同的

(六)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各题。

据报导,美国宇航局的“雨燕”卫星日前观测到一个距地球约131亿光年的天体。该天体形成于宇宙大爆炸后的6.4亿年,是迄今人类观测到的距离地球最遥远的天体。

此次观测到的最遥远天体其实是一种伽马射线暴。美国宇航局“雨燕”观测卫星最早于2009年4月23日观测到这一伽马暴。该伽马暴也因此被命名为“GRB 090423”。天文学家通过研究发现,该伽马暴大约距离地球131亿光年。美国哈佛史密松森天体物理中心科学家伊多·伯杰是双子星北座望远镜观测小组的成员,据伊多·伯杰介绍,“这是距离地球最远的伽马暴,同时也是迄今为止人类在宇宙中所发现的最遥远天体。”

为了计算090423伽马暴与地球的距离,天文学家们首先通过膨胀空间方法测量了该伽马暴的光线所延伸的距离以及变红的程度。通过测量发现,该伽马暴红移值大约为8.2,比此前发现的所有伽马暴的距离都要远。此前的红移值记录仅为6.7。如此远距离的伽马暴也意味着,这颗已经死亡的恒星应该是自所谓的“重新电离时期”以来最早的天体。据了解,伽马射线暴是宇宙中一种伽马射线突然增强的现象。伽马射线是波长小于0.1纳米的电磁波,是比X射线能量还高的一种辐射,它的能量非常高,能够消灭临近星体上的任何生命。在离地球6000光年范围内的任何伽马射线暴都能够摧毁臭氧层,从而破坏地球。忽略掉其金属粒子的特性,这种毁灭每10亿年就有可能发生,但可能是银河系中的高金属含量使得地球受到保护。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天文学家约叔亚·布鲁姆认为,“对于天文学来说,这是一起分水岭事件。如果天文学家能够发现更多更远距离的伽马暴,他们或许可以通过光谱测定宇宙是如何快速变化的以及变化的原因。”要想绘制并形成早期宇宙的结构图,必须要首先发现更多更遥远的伽马暴或其他爆炸事件。然而,这一过程进展较为缓慢。“雨燕”卫星迄今已经发现了120个可测距离的爆炸事件。不过包括090423伽马暴在内,仅有三个是引爆于宇宙大爆炸之后的第一个十亿年之内。主要原因在于宇宙形成最早期,恒星光线的频率不高,通常无法形成像伽马暴那样的爆炸事件。

此外,直到最近红外探测器的敏感度才足以测量更为遥远而短暂的伽马暴余辉。在多年的运行中,“雨燕”卫星先后共10次捕捉到以极快角速度运行的伽马射线暴,其中,最短的伽马射线暴只持续了50毫秒。据估计,伽马射线暴每年约有100次左右。科学家们表示,由这些观测数据得出,短期伽马射线暴的产生不同于长期伽马射线暴。虽然在这两个过程中都有黑洞的诞生,但短期伽马射线暴比较接近于两颗中子星合并的模型,而长期伽马射线暴则比较符合恒星灭亡的过程。

61、测量发现伽马暴红移值大约为8.2,说明它:

A、是一颗已经死亡了的恒星

B、是一种波长小于0.1纳米的电磁波

C、是“重新电离时期”后的已知最早天体

D、正处于伽马射线突然增强的最高峰阶段

62、3段中的“这种毁灭”指的是:

A、宇宙发生大爆炸

B、银河系中的恒星被伽马暴摧毁

C、发生伽马暴这样的爆炸事件

D、地球的臭氧层被伽马暴摧毁

63、布鲁姆认为这次发现伽马暴“对于天文学来说,这是一起分水岭事件”,是因为:

A、帮助人们发现了数量更多、距离更远的伽马暴

B、更有利于人类进一步了解宇宙的变化及其原因

C、“雨燕”卫星已经发现了更远距离的爆炸事件

D、加快了人类绘制早期宇宙诞生及结构图的进程

64、从文中可以看出,天文学家尚未确证:

A、在发生短期伽马射线暴过程中也会诞生出黑洞

B、银河系中的高金属含量使得地球臭氧层免受摧毁

C、伽马射线是一种高能电磁波,会毁灭星体附近任何生命

D、通过测量伽马暴的红移值可以计算出其与地球之间的距离

65、下列哪一项不是造成宇宙早期结构图绘制过程进展较为缓慢的原因:

A、伽马射线暴是以极快角速度运行的

B、以前红外探测器的敏感度不是很高

C、宇宙形成最早期恒星光线频率不高

D、像伽马暴这样的爆炸事件很少出现

(七)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各题。

每提起屈原的《涉江》,人们总喜欢把它与《离骚》作比较,有人说它是“一部小型的《离骚》”,有人认为,“《涉江》同《离骚》一样,反映了诗人对真理的追求和遭贬后的愤懑与不平。”有些学者把《离骚》和《涉江》都看作是屈原晚年的作品,都写于放逐江南之时,陶今雁在《漫谈屈原的〈涉江〉》中说:“《涉江》与《离骚》一样,都是诗人对一生生活经历的总结,是他晚年流放于湘沅一带写的”。郭沫若也说过下面的话:“《涉江》之作殆与《离骚》相去不远。屈原在长期窜逐中,南下湘沅流域应不止一次,余昔以《涉江》作于《哀郢》之后,今知其非是。”(《屈原赋今译》)固然《涉江》与《离骚》都像一面闪光的镜子,反映出屈原伟大的人格和坚贞的品质,也像一道深深的辙印,印下了诗人求索中坎坷的历程。但《涉江》与《离骚》是有明显的不同的,仅就写作时间与地点来说,差别也是巨大的。对于《涉江》的写作时间与地点,我对传统的看法是没有疑义的,但《离骚》却是作于放逐汉北之时,大约是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之前不久,当时屈原应为四十四岁左右。

这个问题,还可以从《离骚》本身的内容来看。细析《离骚》诗意,诗中对君王听信谗言、朝废昔替,是有埋怨和责难的,但也有希冀和期待,希望他能改其度,继前王之踵武;同时有对年华易逝的惋惜和懊丧,但也表示要珍惜这大好时光,并没有自弃和绝望。有对自己受谗遭贬怀着牢骚和不平,但对未来也还抱有希望企求。这与后期作品那种决绝的调子,凄凉的色彩是有所不同的。在《离骚》中,我们看不到《涉江》中“世溷浊而莫余知兮,余将高驰而不顾”,“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那种对世事极度伤心的态度;我们也听不到像《悲回风》中“吾怨往昔之所冀兮,悼来者之逖逖”,“骤谏君而不听兮,任重石之何益”(“任重石”即抱石投河之意)那种对君王、对前途完全绝望的凄绝的心声。相反地,它却有着强烈的牢骚和不平。一个人只有在有希冀、有企求之时,才会有因实现不了这希冀、企求而产生的牢骚和不平。不然,也就如老子所云“无可无不可”了。所以,这牢骚和不平也正是有进取心的产物,如同白居易所云,“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另外,《离骚》中还有强烈的改变现实的自信心,这更是一个对事业和前途并未绝望的人的心理特征了。

66、1段意在说明:

A、《涉江》与《离骚》都反映了屈原的伟大人格

B、《涉江》为屈原壮年时期写于湘沅流域

C、学者们对《涉江》的写作时间和地点观点不一

D、《离骚》是屈原四十四岁左右写于汉北的作品

67、2段引用白居易诗句“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意在说明:

A、《离骚》中的牢骚与不平反映了屈原具有进取心

B、写作《离骚》时,屈原年轻气盛,常为是非而不平

C、屈原年轻时也曾常常为世道不公而鸣不平

D、屈原把壮年时期的牢骚与不平表达于《离骚》中

68、2段旨在从内容的角度证明《离骚》:

A、充满希冀与不平,是充满生机的作品

B、不同于《涉江》和《悲回风》的格调

C、充满牢骚与希冀,以此证明它不是晚年作品

D、没有表达自弃和绝望,但有对年华易逝的惋惜和懊丧

69、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我对传统的看法是没有疑义的”中的“传统的看法”暗指《涉江》的写作时间与《离骚》大致相同

B、郭沫若的“余昔以《涉江》作于《哀郢》之后,今知其非是”一语,说明《涉江》之作殆与《离骚》相去很远

C、《离骚》作于放逐汉北之时,大约是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之前,说明屈原当时还有进取心,对事业和前途并未绝望

D、《离骚》主要反映的是屈原政治理想抱负,而《涉江》则更多地体现了屈原对世事极度伤心的态度

70、根据本文,屈原在《悲回风》中明确表达出的情感是:

A、懊丧

B、惋惜

C、埋怨

D、绝望

三、数量关系,共15题,本部分包括数字推理、数理计算。

71、有一个分数,分母加2等于2/5,分母减3等于1/2,这个分数分子和分母的和为:

A、33

B、11

C、30

D、19

72、骑自行车从甲地到乙地,以10千米/时的速度行进,下午1时到;以15千米/时的速度行进,上午11时到。如果希望中午12时到,那么应以怎样的速度行进:

A、11千米/时

B、12千米/时

C、12.5千米/时

D、13.5千米/时

73、有一个整数,用它分别去除157、234和324,得到的三个余数之和是100。

求这个整数: 

A、44

B、43

C、42

D、41

74、调研人员在一次市场调查活动中收回了435份调查问卷,其中80%的调查问卷上填写了被调查者的手机号码。那么调研人员至少需要从这些调查问卷中随机抽多少份,才能保证一定能找到两个手机号码后两位相同的被调查者:

A、101

B、175

C、188

D、200

75、某学生参加了六次测验,第三、四次的平均分比前两次的平均分多2分,比后两次的平均分少2分。如果后三次平均分比前三次平均分多3分,那么第四次比第三次多得几分:

A、1

B、2

C、3

D、4

附件下载
2011年北京公务员考试《行测》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