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29 14:00:00 | 来源:
51、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人获得生存与生活的本领。不管一个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能继续自己的生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但我们的教育一直有一种忽视和轻视日常生活的倾向,在教育中一直将知识的学习与日常生活相脱离。日常生活一般是不会纳入到学生的学习内容的,学生的学习与他的日常生活是分离的,他只有学习的任务,而将日常生活交给他人,交给父母去料理。在知识学习与养成教育中,日常的、世俗化的生活更加边缘化。未来、理想、职业、人才,包括财富、明星、时尚等等,在这些传统大词与流行的概念与价值观中,总是难以寻觅到同常生活的影子,嗅不到人间烟火味,看不到油盐酱醋茶的坛坛罐罐。
其实,从人类的延续与个体生命的保障来说,日常生活比什么都重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建构起了丰富的知识、规范、伦理与精神。由于日常生活的无所不包,它涉及到了人与这个世界、与自然广泛的联系。我们知道自己身体的秘密吗?如何使它更健康,更能给我们提供劳动的保障?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和安排与周围人群的关系,如何与亲人相处?我们知道食物来自哪里,它们又分别是在哪个季节与我们相遇,它们的性格如何?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又该如何应对?我们了解春夏秋冬,日月晨昏,了解节令的内容和地方的风土人情吗?我们该如何才不至于悖逆时日,违反了“规矩”?这些看起来确实平常,以至习焉不察,但从尊重人的生命、从以人为本的最基本的生命伦理来说,它又确实会给人全面的教益,是我们所必需的。
千万不要认为日常生活与精神无关,与形而上无关。一个真正懂得日常生活的人是能够从中发现思想,不断体会到精神的高度的。一花一世界,一木一天地,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与我们头顶上的星空始终交相辉映。这样的精神首先在于人道与人性,日常生活的世界首先是此岸性的,它关乎人的生命,关乎人的幸福。承认日常生活的意义,就是表明人的肉身与感官享受的正当与合理,只有它,才是幸福的确证。
回答51~55题。
文章第1段主要批评了教育中存在的什么问题:
A、不利于学生独立性的发展
B、教学内容脱离日常生活
C、教学内容枯燥无味
D、教学方法过于死板
52、作者认为,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在于:
A、它是人类及个体存在的保障
B、日常生活包罗万象
C、有利于人类更好地认识自己
D、它是知识的来源
53、不属于作者认为应纳入教学内容的一项是:
A、自然规律
B、风土人情
C、社会伦理
D、艺术哲学
54、最后一段意在说明:
A、幸福的评价标准
B、精神生活的重要价值
C、日常生活的哲学意义
D、人生的真正意义
55、下列哪个教育理念与作者的理念相吻合:
A、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作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B、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
C、让学生学一点他们渴望学的学问,干一点他们渴望干的事情
D、要解放孩子,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56、地质纪年的名字和分类方法经常改变,不同年代的时间界限也飘忽不定。这有的是因为年代的重新定义,有的是因为测年方法不同,还有的是因为世界不同地方的研究者以不同的岩石作为同一年代的界标,导致具体时间界限存在争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地质学家们使用“金钉子”来作为公认的固定界标。
1869年,美国首条横穿美洲大陆的铁路贯通,这条铁路对美国的发展意义极其深远。为了纪念铁路的修建,在铁路竣工时钉下了最后一颗由黄金制成的道钉。这枚“金钉子”成为美国铁路划时代的标志。地质年代的分界线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处,于是金钉子被借用到地质学中。金钉子正式名称叫“全球层型剖面和层型点位”,有资格被称为“金钉子”的地方,是标志地质年代分界线的代表地点。这里的岩石和化石,记录了某个具有全球意义的重大地质事件。金钉子由国际地层委员会提名,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审核批准。金钉子一旦钉下,这个地点就成为某一地质时代分界点的惟一道标,即使对这里的岩石年龄测算结果发生改变,它的地位也不会发生变化。
1972年,第一颗金钉子被钉在捷克,这里发现了非常好的笔石化石。这是一种已经灭绝的水生无脊椎动物,它的出现标志着志留纪和泥盆纪的分界。但金钉子系统发展缓慢,在发布1989年版的地质年代表时,从寒武纪到现在的91个重要的地质年代分界点,钉上了金钉子的不到15个。
从1999年起,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竞争也变得激烈起来。有时候决定金钉子落点的不仅仅是科学,比如二叠纪到三叠纪分界的金钉子,虽然喀什米尔和伊朗也有地质记录上合格的地点,但这些地方太难到达了,不利于科学研究,于是中国浙江省长兴煤山地质剖面胜出。
现在全球的金钉子已经超过50颗。科学家希望,能尽快把过去6亿年来的重要地质分界都能钉上金钉子。但越是古老的年代,金钉子候选地点就越难找,因为越古老的石头越稀有,那时候也不会有什么大化石。如前所述,前寒武纪时期的多数年代界限是人为划定的,并没有地质根据,也就谈不上钉子。2004年,在澳大利亚钉下了前寒武纪的第一颗金钉子,它标志着6亿年前覆盖地球的冰河年代的结束,以及埃迪卡拉纪的开始。这就是标准放宽的结果——关于埃迪卡拉纪的地质和生物事件,并没有全球普遍存在的记录。
回答56~60题。
第1段意在说明:
A、固定界标对地质年代划分的意义
B、将岩石作为年代分界标准的局限
C、研究者对地质测量方法各执己见
D、全盘考虑地质纪年才能科学合理
57、“金钉子”被借用到地质学中的原因是:
A、地质年代的确定与铁路修建一样具有重大意义
B、地质年代的分界线同样也具有划分时代的作用
C、它在铁路上和地质学中都有工作圆满结束之意
D、它在铁路上和地质学中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58、关于“全球层型剖面和层型点位”的确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负责提名
B、由国际地层委员会进行审核批准
C、只有在证据确凿的前提下才能更改
D、是唯一代表某一地质时代的分界点
59、中国浙江省长兴煤山地质剖面赢得了二叠纪到三叠纪分界的金钉子,是因为其:
A、古生物化石种类更丰富
B、岩层层序更为完整清晰
C、化石最能代表某一时代
D、有更加便利的交通条件
60、关于金钉子的确定,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A、迄今为止还有超过一半的金钉子未被钉下
B、地质根据已不再作为候选地点的必备条件
C、随着技术的提高,候选地点的寻找变得更为容易
D、金钉子所代表的地质年代分界点,最早的是在中国
61、所谓创新型经济,它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是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以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着力点,以创新产业为标志的经济。我国各地发展创新型经济的经验证明,经济增长由物质资源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节省的是物质资源、环境资源之类的物质投入,但不能节省资金投入。创新本身需要足够的投入来驱动。既然创新投入对创新型经济意义重大,对创新投入的激励机制建设就尤为重要,这种激励机制的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关系密切。
标准的市场经济理论排斥政府作用,至多是在市场失效以后才需要政府干预。这是在不考虑创新的条件下提出的。而一旦引入创新,就需要政府的积极介入。政府主动介入创新的必要性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创新成果具有溢出效应。创新的知识和技术,不仅创新者受益,社会也会受益。这种外溢性同时也表明,创新不仅要支付私人成本,也要支付社会成本,这种公共性特征不只是靠政府规制来克服仿冒、剽窃等免费搭车行为,更为重要的是制定重大科技创新的国家计划,并通过公共财政对此类创新进行直接的或引导性的投入。
我国目前的提法是技术创新体系以市场为导向。这是针对以企业为创新源头的技术创新而言的,而对以科技进步为源头的科技创新来说,还应明确以国家目标为导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技术有自主的选择,市场也会通过资源配置来推动创新,但不排斥政府积极介入其自主的研发过程。自主创新的各个阶段与市场的距离大致可确定政府和市场结合作用的界线。离市场越近的阶段,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越大;离市场越远的阶段,政府的作用越大。这意味着在创造新知识和新思想的阶段,更多地需要政府介入,包括政府提供引导性投资和支持引进高端创新人才。根据各地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实践,政府介入创新不是代替企业的主体地位,更不是挤出企业的创新投资,而是做更为公共的事情。
回答61~65题。
我国发展创新型经济时,不能节省的是:
A、物质资源
B、环境资源
C、资金投入
D、人员投入
62、作者认为,政府在创新型经济中的角色不包括:
A、在市场失效后进行干预
B、制定法规保护专利
C、通过公共财政进行投入
D、制定重大科技创新的国家计划
63、关于我国目前的技术创新体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国家为创新源头
B、是以市场为导向的
C、由国家支付创新成本
D、创新成果全民共享
64、在哪个阶段最应发挥政府的作用:
A、自主研发阶段
B、产品成型阶段
C、知识创新阶段
D、市场销售阶段
65、本文的主旨是:
A、国家应积极介入创新型经济
B、创新型经济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
C、创新型经济会受到市场经济的制约
D、应建立对创新型经济投入的激励机制
66、古代书画以纸或绢为载体,因而也被称为“纸绢画”。不同时代的纸绢会自然而然带有该时代造纸或丝织工艺的特点。
绢是一种平纹组织的丝织物,早在原始社会就已出现。最初用生丝织造,质地比较粗疏;通过捶压等整理工序,生绢可以变成密度较大、坚韧挺括、平整均匀的熟绢,这种工艺大概在战国、秦汉时期已经出现于丝织业发达的山东一带。从实物和文献记载看,初唐以前书画都用生绢,经纬间并不十分精密,很难画得精细入微。这种生绢直至晚唐仍在使用,韩愈《桃源图》“生绡数幅垂中堂”中的“生绡”就是生绢。盛唐时期,画家开始使用洁白如银、质地平滑的熟绢,材料加工的进步,为丹青与水墨画风的细密精丽提供了保障。不过以生绢作画仍很流行,张僧繇、阎立本等人的画作都用生绢。
五代绘画用绢极粗,质地如布。宋人绘画用绢分为两种,一种是社会上普通画家所用的质地稀薄的绢,一种是为满足宫廷书画需要而特别制作的“细密如纸”的院绢。宋徽宗《听琴图》用的应该就是院绢,质地细密,灰尘不易沾污,加之保存较好,千年后仍洁白如新。
绢有一定幅宽,这是丝织工艺和政治制度双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从工艺角度而言,古代的绢都是人工织成的,绢的幅宽和织布人的肩宽有密切关系,幅面太宽,投梭织纬就会十分困难。从政治角度而言,绢在古代是一种特殊商品,曾长期作为实物货币使用,西汉之后的历代官府都实行“钱帛兼行”的政策,绢帛不仅可以输纳捐税,还可用以偿付债务、俸禄等,因而要求统一规格和质量。西周时期规定绢帛幅宽为2.2尺,约合现在的43.8厘米,这个标准一直沿用到隋朝,但是由于尺寸变迁,绢的实际幅宽总体上呈逐代增长趋势,最宽时约合65.93厘米。唐、五代基本以1.8尺为官方标准,约合55厘米;宋代以2尺(61.44厘米)为幅宽标准。因为绢的幅面是个常数,作画人可在单幅绢面上绘制小型画;若要创作大型画面,通常采用将两幅或三幅绢面拼接起来的方法获得足够的宽度,比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郭熙的《早春图》,都画在两幅拼接起来的绢面上;范宽的《雪景寒林》和李唐的《万壑松风》,则是用三幅绢面拼合而成的。
回答66~70题。
下列哪项信息在第2段中没有体现:
A、绢的发展历史
B、熟绢的织造工艺
C、唐代书画载体的演变过程
D、战国、秦汉时期书画艺术概况
67、作者引用韩愈诗歌,意在:
A、说明晚唐画家所使用的绘画材料
B、赞美唐画家精湛的绘画艺术水平
C、介绍唐人以书画装饰厅堂的习俗
D、展示绢质改进对绘画风格的影响
68、作者提到《听琴图》,主要是因为这幅画:
A、知名度很高
B、所用载体质地精良
C、存世历史很悠久
D、艺术水平很高
69、关于绘画用绢,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A、唐代水墨画多画在熟绢上
B、宋人绘画兼用生绢和熟绢
C、熟绢上的绘画不可能早于初唐
D、绢质随时代发展而趋于细密
70、根据上文,《溪山行旅图》和《雪景寒林》的不同之处在于:
A、作者
B、时代
C、创作背景
D、绢面特征
三、数量关系,共15题,本部分包括数字推理、数理计算。
71、某工厂的两个车间共有120名工人,每名工人每天生产15件设备。如果将乙车间工人的1/3调到甲车间,则甲车间每天生产的设备数比乙车间多120件。问原来乙车间比甲车间多多少人:
A、12
B、24
C、36
D、48
72、一本书有100多页,小王每天看固定的页数,看了18天以后,发现未看的页数正好是已看页数的2/3,又看了7天后发现未看的页数正好比已看的页数少100页。问这本书有多少页:
A、180
B、160
C、150
D、120
73、一批游客中每人都去了A、B两个景点中至少一个。只去了A的游客和没去A的游客数量相当,且两者之和是两个景点都去了的人数的3倍,则只去了一个景点的人数占游客总人数的比重为:
A、2/3
B、3/4
C、4/5
D、5/6
74、一个由4个数字(0—9之间的整数)组成的密码,每连续两位都不相同,问任意猜一个符合该规律的数字组合,猜中的密码的概率为:
A、1/5040
B、1/7290
C、1/9000
D、1/10000
75、A和B为正方体两个相对的顶点,一个点从A出发沿正方体表面以最短路径移动到B,则其可选择的路线有几条:
A、2
B、3
C、6
D、12
2025-04-26
2025-04-26
2025-04-26
2025-04-26
2025-04-26
2025-04-25
2025-04-25
2025-04-25
2025-04-25
2025-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