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8 21:30:00 | 来源:
51、器官捐献率在各个国家的情况都不太乐观,然后一组来自欧洲的数据引起了人们注意。这组数据显示,欧洲各国人口中签署器官捐献知情同意书的比率,分别如下:匈牙利99.997%,奥地利99.98%,法国99.91%,葡萄牙99.64%,波兰99.5%,比利时98%,瑞典85.9%,荷兰27.5%,英国17.17%,德国12%,丹麦4.25%。统计结果呈现出显著的两级分化,前七个国家的同意率都很高,在这几个国家之后,器官捐献的同意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什么因素让那些国家有如此高比例的人同意捐献自己的器官呢?
英国和法国教育,经济水平相当,可英国仅有17%的人同意捐献器官,而法国却接近100%;另一组比较则更能说明问题,德国和奥地利接壤,也同为德语国家,然而德国只有12%,奥地利却为100%,说明以上这些因素还不足以解释。
会不会是宣传的作用呢?在荷兰,全国对器官移植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每个家庭都能收到关于器官捐献的信件,在电视、广播中也时常能看到宣传广告,甚至还有一档极具争议的综艺节目,让亟待器官移植的患者选择想要谁做他的供者。做了这么多活动,钱也花了不少,然而荷兰器官捐献的同意率却只有28%,与邻国比利时一比就相形见绌:人家没花过一分钱做宣传,器官捐献的同意率却高达98%。
原因究竟是什么?当研究者排除了以上这些因素后,他们将目光聚集在一个极其细微的环节上,那就是人们签署的那张器官捐献的知情同意书。在那些低同意率的国家中,知情同意书是这么写的:“如果您想参与器官捐献计划,请在这里划勾。”而在同意率高的国家中,知情同意书里只有一个地方不同,那就是:“如果您不想参与器官捐献计划,请在这里划勾。”器官捐献率如此悬殊,原因就在于知情同意书中的那一个词:“想”或“不想”。
这是两种不同的“默认选项”。第一种默认的情况是所有人都不参与器官捐献计划,因此参与者需要做出行动改变——“画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不自觉接受默认选项,因此在潜意识里这被看做是推荐的方案,而“画勾”做出改变则需要费力气,付出认知、情绪和行为上的投入,以换取改变默认选项后的收益。同样的,在第二种默认选项中,默认的情况是所有人都在器官捐献计划内,这也是默认的推荐,不捐献才需要人们去做决定和做出行动改变,而这需要花费人们更多的精力。也正因此,在两种情况下,“画勾”的都是少数,而接受“默认选项”则是大多数人的决定。
回答51~55题。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词语是( )。
A、急转直下
B、大起大落
C、天壤之别
D、平淡无奇
52、文中划线的“这些因素”不包括( )。
A、教育水平
B、经济状况
C、地理位置
D、宗教信仰
53、宣传不能提高器官捐献率,这一点在哪个国家得到了验证?( )
A、英国
B、荷兰
C、比利时
D、葡萄牙
54、作者认为应该( )。
A、立法以强制推行器官的捐献
B、对器官捐献者给予物质奖励
C、修改知情同意书的默认选项
D、改变器官捐献的流程和环节
55、这篇文章意在( )。
A、指出器官捐献的瓶颈
B、揭示一个心理学规律
C、比较中外的医疗水平
D、反对过度的夸大宣传
56、通常,滨海国家的人民对于自己的海军,都是以历史愈久而倍感骄傲,纵是自己的海军曾经遭遇过大的失败,也通常会从失败的黑暗中寻找、提炼可贵的光芒,抑或是歌颂悲壮的牺牲,以期永志不忘。然而中国的北洋水师,却处于被国人习惯性的羞辱之中。 海军是西方大工业背景下诞生的彻头彻尾的洋事务,建设海军也由此成为清末进行近代化建设的一个难得的突破口。但在当时占主流的中国知识阶层看来,北洋水师的大部分军人连最基本的道德修养和国学功底都不具备,却获得了普天下多少寒窗苦读的士子孜孜以求而不得的前途,其收入也比同级陆军军官要高得多。 甲午战争时,一些人站在所谓的道德制高点上,催促北洋水师作战,却对当时的战争走向全无了解。北洋水师固守军港,被视为畏葸避战;北洋水师出发巡海,则被骂为畏敌远遁,总之进退皆不是。
_______________,如此不仅可以一释之前对北洋水师所积郁的怒火,也可以证明建设海军及其相关的洋务活动都是错的。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北洋水师的甲午海战,更像是一场内战。 战败后,保守势力对那支海军取得了报复式的反攻胜利,大量未经证实或是出于不了解海军而出现的关于北洋水师负面信息层出不穷。民国时期对北洋水师的抹黑在20世纪30年代达到顶峰,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外部压力,国内社会批评军队腐化、政治腐化时,习惯性地将北洋水师拖出来作标本。而新时代对北洋水师的抹黑,很多时候其用意和百年前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在于借古喻今,在寻找负面典型时,可以将任意的歪曲故事嫁接在北洋水师身上。
当把甲午战争这场举国大失败的责任推给北洋水师时,实际上真正的罪魁祸首已经逃脱事外,甚至洋洋得意地扮演起对这支军队进行道德裁判的角色。
实际上,在封闭黑暗的清末,北洋水师是照亮通向近代化之路的一缕微弱火光,虽最终不幸熄灭,但其所指引的方向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在120年后的今天,【这个方向】应该看得更为清楚。
回答56~60题。
下列哪项最接近当时的保守势力对甲午海战失利的态度?( )
A、幸灾乐祸
B、义愤填膺
C、虽败犹荣
D、痛定思痛
57、下列哪项最接近文中所述北洋水师当时面临的处境?( )
A、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B、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C、进退路穷,腹背受敌
D、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58、填入文中划线处最恰当的是( )。
A、其实,时人普遍对于北洋水师是漠不关心的,认为战败战胜都无所谓
B、当时人们的心情很复杂,既怕北洋水师战败,又怕赢了之后自己的见解被嘲笑
C、当时人们虽然不满于北洋水师西化的做派,但还是希望他们能打一场扬眉吐气之仗
D、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中,实则很多人内心里其实更希望北洋水师上阵的结果是战败出洋相
59、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本文标题的是( )。
A、空谈误国的文士
B、被抹黑的北洋水师
C、近代中国的明灯
D、甲午海战的反思
60、纵观全文,最后一段【】部分“这个方向”指的是( )。
A、建设现代化的海军
B、形成知识型的社会
C、借鉴西方先进经验
D、打破闭关锁国思维
61、长远以来,中国就重视文化立国,礼治即表现在国家治理中体现出文化的精神。儒释道、诸子百家文化数千年来成为中国人的思想血脉,影响了各个朝代的主流思想。“仁义礼智信”“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理念,对中国古代治国理政以及全体中国人的人格言行影响很深。众所周知的如《论语》《大学》等成为数百年来包括帝王在内的治国理政者们的必读书,历史上国家治理者推行“敬天法祖”“以孝治天下”等理念和做法,都是礼治的表现。
中国历史的主流,与其说是人治,不如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思想影响下的帝王及士大夫们在治理国家。虽然经历许多次改朝换代,期间也有一些()的帝王,但中国社会治理的背后,总体来说都有着中国文化思想作为底蕴,都不同程度地体现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的()。
在礼治之下,总体来看中国历史上也发展出了与其相应的法治,有法制体系以规范社会治理的各方面。比如有监察制度以保证官员廉洁奉公,有官员选拔制度以保证任人唯贤,等等。就监察制度来说,唐朝就有“四善二十七最”“六察法”等,对官员的监察和考核进行严格详细的规定。对皇帝本身,也不是没有约束制度。比如在唐朝三省六部制下,虽然最高命令是皇帝诏书,但诏书由中书省拟撰,后经门下省复审。门下省如果认为不妥,可以“封驳”,也就是把皇帝命令挡回去。“封驳”在汉代已经出现,唐代“封驳”的例子屡见不鲜,宋朝也延续了这一制度。明朝来华多年的传教士利玛窦也注意到,“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
对法治的推崇,屡见于古代经典。比如《管子》说”法令者,君臣之所共立也“;荀子认为“隆礼至法,则国有常”。这些思想对中国历史上的治理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些人质疑中国历史上是否有法治,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国人应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中国历史上有不少时期,整个社会能按照一定规则和制度来进行治理,并实现较长时间的良性运转,至少应说是具有相当程度上的法治特色的。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就认为“中国政治,实在一向是偏重于法治的,即制度化的”。连《历史的终结》一书作者弗朗西斯·福山也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人发明了好政府”。
当然中国历史上的治理,有时代的局限性,也有很多不完善乃至糟粕的东西,但我们不应简单以人治抹杀中国古代治理经验,从而失去了取其精华的机会。比如历史上的监察制度、选官制度等经验就是值得借鉴。笔者也注意到,历史上治理较好的时期,都是那些文化较昌明开放的时代,比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当文化精神比较衰退保守的时候,便出现社会治理和制度的相对颓废。所以今天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法治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徒法不足以自行”,应大力加强“礼治”,注重夯实优秀传统文化的内蕴。
回答61~65题。
作者反驳了以下哪种观点?( )
A、中国文化中存在糟粕
B、文化昌明时代社会治理更为完善
C、中国历史上没有法治
D、传统文化对社会治理产生深远影响
62、依次填入第2段()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A、不学无术 尊崇
B、唯我独尊 遵循
C、昏庸无道 推崇
D、一言九鼎 信奉
63、文章举唐代“封驳”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
A、监察制度历史悠久
B、君权受到一定约束
C、唐代各部分工明确
D、纠错机制逐渐出现
64、根据本文,下列哪项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种治国理念?( )
A、敬天法祖
B、以孝治天下
C、仁义礼智信
D、四善二十七最
65、最适合作为文本标题的是( )。
A、要法治不要人治
B、中国人发明了好政府
C、法治文化传统漫谈
D、礼法并治是中国的政治传统
66、毛里求斯是印度洋西南部一个火山岛国,同非洲大陆隔离。渡渡鸟是仅产于毛里求斯的巨鸟,既不能飞,又跑不快。在被人类发现仅200年后,1681年,最后一只渡渡鸟被残忍地杀害,成为西方工业社会以来,有史书记载的第一种被灭绝的动物。和渡渡鸟一样,大栌榄树也是岛上特有的珍贵树种,曾遍布全岛,由于木质坚硬细密,是大量出口的木材。但到1981年,只剩区区十三棵,都已到了垂暮之年,树龄高达三百岁。
1976年底至1977年初,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生态学家斯坦尼·坦普尔到毛里求斯研究大栌榄树,发现大栌榄树与渡渡鸟之间存在多种联系。渡渡鸟喜欢在大栌榄树林中生活,渡渡鸟经过的地方,大栌榄树总是绿林繁茂、幼苗茁壮。坦普尔进行研究时,渡渡鸟大约已灭绝300年,他测定大栌榄树年轮后发现,树龄也大约是300年,也就是说渡渡鸟灭绝之日,也正是大栌榄树绝育之时。
这个巧合引起了坦普尔的兴趣,他四处寻找,终于找到一只渡渡鸟的遗骸,遗骸中还保留着几颗大栌榄树的果实。原来渡渡鸟喜欢吃这种树木的种子。这使坦普尔萌生了一个想法:大栌榄树的树种要经过渡渡鸟的消化道,尤其是要被渡渡鸟胃中的砂囊进行软化和磨损,才能发芽。不过,这需要证明。吐绶鸡是与渡渡鸟一样不会飞的禽类。于是,坦普尔让吐绶鸡吞下10粒大栌榄树的种子。几天后,种子排出吐绶鸡体外,外边的硬壳磨掉了一层。坦普尔便把这些种子埋在苗圃里,结果又3粒种子发了芽,这种宝贵的树木终于绝境逢生。
此时,一个假说顺理成章地提出,即外来物种入侵。肇事者当然还是人类,因为大栌榄树数量减少或灭绝更可能是因为欧洲人把猪和食螃猴以及其他竞争性植物带入岛上引起的。然而,物种入侵导致大栌榄树灭绝也只是一种假说,需要事实和研究来证实。
回答66~70题。
斯坦尼·坦普尔认为渡渡鸟和大栌榄树之间的关系是( )。
A、一脉相承
B、休戚相关
C、珠联璧合
D、环环相扣
67、以下哪项是斯坦尼·坦普尔研究结论成立的前提?( )
A、渡渡鸟灭绝五年后,再也没有大栌榄树幼苗被发现的记载
B、大栌榄树种子的外壳坚硬,必须经过渡渡鸟的消化道才能发芽
C、目前发现的渡渡鸟遗骸中,大都留有大栌榄树的种子
D、16世纪后期到达毛里求斯的欧洲人习惯将渡渡鸟作为美味佳肴
68、以下哪项发现可以最有效地支持外来物种入侵导致大栌榄树灭绝的假说?( )
A、直接种植大栌榄树的种子,数天后就可以自然发芽
B、外来植物争夺大栌榄树的生长空间,使其种子数量减少
C、在没有外来物种入侵的地区,还有幸存的大栌榄树
D、渡渡鸟生活在低海拔地区,大栌榄树生活在高海拔地区
69、根据本文,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栌榄树的种子是渡渡鸟主要的食物来源
B、大栌榄树也可以采用嫩枝扦插来进行繁殖
C、渡渡鸟的肉味道鲜美,曾被当地人作为食物
D、渡渡鸟和大栌榄树都是毛里求斯的特有物种
70、这篇文章最能体现下列哪项的观点?( )
A、伽利略: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
B、达尔文: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
C、达芬奇:科学不问现在和过去,是对一切可能存在事物的观察,预见虽是渐进的,然而它是对即将发生事物的认识
D、波普尔:不管我们已经观察到多少只白天鹅,都不能确立“所有天鹅皆为白色”的理论,只要看见一只黑天鹅就可以驳倒它
三、数量关系,共15题,本部分包括数字推理、数理计算。
71、某蓄水池为长方体,其长是宽的2倍,高为3米。如果用每分钟可抽水1立方米的抽水机抽水,10小时可以将满池水抽空。则该蓄水池的宽是多少米?( )
A、10
B、15
C、20
D、25
72、将1千克浓度为X的酒精,与2千克浓度为20%的酒精混合后,浓度变为0.6X。则X的值为( )。
A、50%
B、48%
C、45%
D、40%
73、某单位两座办公室之间有一条长204米的道路,在道路起点的两侧和终点的两侧已各栽种了一棵树。现在要在这条路的两侧栽种更多的树,使每一侧每两棵树之间的间隔不多于12米,如栽种每棵树需要50元人工费,则为完成栽种工作,在人工费这一项至少需要做多少预算?
A、800元
B、1600元
C、1700元
D、1800元
74、村官小刘负责将村委会购买的一批煤分给村中的困难户,如果给每个困难户分300千克煤,则缺500千克;如果给每个困难户分250千克煤,则剩余250千克。为帮助困难户,村委会购买了多少千克的煤?( )
A、5500
B、5000
C、4500
D、4000
75、某单位组织职工参加周末培训,其中英语培训和财务培训均在周六,公文写作培训和法律培训均在周日。同一天举办的两场培训每人只能报名参加一场,但不在同一天的培训可以都参加。则职工小刘有多少种不同的报名方式?( )
A、4
B、8
C、9
D、16
2024-11-01
2024-10-29
2024-10-29
2024-10-28
2024-10-28
2024-10-28
2024-10-27
2024-10-27
2024-10-27
2024-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