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地区公务员

2018年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题

2018-12-27 09:00:00 | 来源:

(三)

格陵兰年平均气温在0oC以下,最低可达-70oC,冰雪覆盖面积占整个岛屿的81%,这么寒冷的一个地方,实在与它绿意盎然的名字不相符(“格陵兰”意为“绿色土地”)。随着气候变暖,格陵兰的冰川逐渐融化,冰融水沿着冰川裂隙向下流动,形成深坑,就像一口口锅,称为冰川锅穴。这些锅穴大小不一,大的可达10米宽,上百米深,一直延伸到冰川底部,甚至形成冰川洞,可能导致整个冰川崩塌。

格陵兰无疑是地球变暖的“前线”。冰川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格陵兰可以作为地球上的一个气候指示器。北极的冰川储存着气候的信息,通过冰芯我们可以测定冰川的年龄及其形成过程,还可以得到相应历史年代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冰雪中含有三种不同的氧同位素,因此,如果在格陵兰的冰帽上打钻,测量冰芯中的每个冰层的氧-18比例,就可以得知格陵兰每一年夏季和冬季的气温变化。

“从现有的可靠测量来看,格陵兰岛正快速消融。”丹麦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安德斯·波克这么认为。2011年,他在哥本哈根北极研究所的档案中找到一些老旧飞行日志,其中有关于北极附近冰川的观察记录。几乎同一时间,丹麦国家调查局在清理地下室时发现一批旧图片,这些图片是极地探险家克努兹·拉斯穆森1933年到格陵兰进行第七次极地探险的记录。波克和同事将图像数字化,并用软件对比格陵兰岛东南部海岸线,查看其中的不同之处。波克说,20世纪30年代冰川融化得比现在快,20世纪中叶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冷却期,这期间形成了新的冰层,但在2000年又开始加速融化。

“20世纪90年代,格陵兰岛的冰川差不多能达到平衡状态(即降雪和融化、冰裂相等),但现在的总质量亏损超过3000亿吨/年。如果按照每人一年使用4万升水来计算,这是地球上人们一年的用水量。按现在的趋势看,这个数字还在上升。”波克认为,“从最新研究来看,海洋在冰川的消融中起着关键作用,暖流一经过已经破裂的冰川,大面积的融化就会发生,这和气温升高共同导致冰川融化。”

格陵兰气候变化几乎决定着当地以捕猎为生的土著的去留。岛上主要的陆地哺乳动物有北极熊、麝牛、驯鹿、北极狐、雪兔、貂和旅鼠,附近水域中主要有海豹和鲸,它们过去是岛上因纽特人的主要食物来源。到了20世纪初期,海水温度上升使海豹几乎在格陵兰南部绝迹,后来气候转冷,大群海豹才又现身。而现在,因为浮冰融化,依赖浮冰捕食海豹的标志性动物——北极熊的生存也出现危机。

51、下列判断与文意相符的是

A、格陵兰岛的实际情况与其名称含义不符

B、20世纪以来格陵兰冰川一直在加速消融

C、20多年前格陵兰冰川远未达到平衡状态

D、冰川锅穴的存在是冰川崩溃的根本原因

52、关于“格陵兰作为气候指示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测量格陵兰冰川可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B、格陵兰的冰帽中储存着最详尽的气候资料

C、测量每个冰层的氧-18比例可分析气候变化

D、观察冰川中的融洞可以获得丰富的降水资料

53、根据文意,文章接下来最可能要呈现的是

A、如何阻止冰川日益消融的趋势

B、极地环境下动物们的生存状况

C、分析全球变暖的最主要原因

D、因纽特人的起源和生活方式

54、关于安德斯·波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认为洋流是冰川消融的关键因素

B、实地考察过格陵兰东南部海岸线

C、进行过七次极地探险

D、在地下室发现了一些飞行日志

55、下列最适合作为文章标题的是

A、格陵兰气候变迁史

B、极地生态环境管窥

C、正在消融的格陵兰

D、正逐渐变暖的地球

(四)

历史的变局,往往隐藏于一些被史书一笔带过的细节中。

弓箭是人类最早发明的工具之一,它利用竹、木、牛角和兽筋的弹性,将箭矢投射到远处,以杀伤野兽和敌人。但只有经过多年严格训练才能百步穿杨,洞穿重甲则需要过人的臂力。中国人在春秋时开始大规模使用弩。弩利用机械,将拉弦和射击分解为各自独立的动作,于是使用者可以脚踏弩臂上弦,以腰力补充臂力的不足,之后精确瞄准。这种武器的广泛使用,使得秦汉两朝的农耕民族军队可以击败长于骑射的匈奴,迫使他们西迁,改变了欧洲历史;也使宋代在缺乏骑兵的劣势中,与北方游牧民族抗衡数百年,发展出辉煌的文明。

                                                        。在史前时代,独木舟和木筏就已经帮助人类迁徙到大洋洲。在那之后,船使河流和海洋成为人类运输的快速通道。一辆八匹马拉的马车可以装载四吨货物。而八个人驾驶的船可以运二百吨货。船运给河流和海洋的沿岸带来了繁荣,人在水运的枢纽处聚集,形成城市,而城市甚至王朝也因此依赖于航运。中国南方的粮食通过河流只能运到开封,北宋不得不在这个危险的地域定都,最后付出惨重代价;南宋的泉州因为海运贸易而繁荣发达,也恰恰是泉州的失陷,让蒙古人获得了南宋的船队,南宋失去最后的抵抗机会;在元明清三个南北统一的朝代,又是航运使得南方粮食源源不断供应北方的都城,保持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与弩的发明一样,中国的造船和航海技术曾经领先世界,但最终在西方的技术大跃进时代走向衰落。在公元2世纪就能造出十丈楼船的民族,到18世纪只能建造被西方人嘲笑的小船。技术衰落无疑是文明衰落最明显的表征。让中国人一直感到不甘甚至悲愤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中国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创造,却最终输掉了竞争?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给出了他的见解:“因为欧洲是如此吵闹不已打来打去的一盘散沙。”欧洲的吵闹,让轻视技术发展的国家不断被打败、淘汰;而追求步调一致的中国呢?乾隆十二年,清廷下了一条禁令,禁止福建的工匠建造一种“桅高篷大,利于走风”的新船,因为它速度太快,不利于水师稽查管理。船运维持了中国的大一统,也恰恰是大一统,使得中国的船运和国运走向衰败。

56、弓箭和弩的根本区别在于

A、主要的使用场合

B、原材料的主要来源

C、射程的远近

D、是否利用机械

57、根据本文,作者强调北宋选开封为首都主要因为当时该地

A、气候温暖宜人

B、经济基础雄厚

C、方便获得粮食补给

D、是海运贸易的起点

58、填入第3段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古代世界航运也曾有过漫长而又辉煌的历史

B、船对历史的影响,也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

C、与弓相比,船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显而易见

D、如果没有船,中国历史可能不是现在的样子

59、贾雷德·戴蒙德认为,18世纪中国航海技术落后的原因是当时

A、中国海洋运输不占有统治地位

B、中国闭关锁国排斥他国技术

C、中国人缺乏冒险与探索的精神

D、中国的大一统导致缺乏竞争

60、最适合作为本文标题的是

A、小细节里的大变局

B、中国历史的是与非

C、冷兵器时代的对决

D、被重写的世界历史

(五)

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世界,因此不得不努力将其简化。我们把周围的人归类为朋友或敌人,将他们的动机分成善意或恶意,并将事件的复杂根源归结为直接的原因。这些捷径帮助我们游弋于社会存在的复杂性之中,协助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后果进行预测,从而促进决策。但这种“思维模型”是一种简化策略,必然会出错。我们可以借助这种策略应对日常的挑战,但是由于它遗漏了很多细节,当我们处于已有的经验分类和解释都不太适用的环境时,简化策略就会              

然而,没有这些捷径,我们将会迷失或者瘫痪。我们既缺乏心智能力,也没有足够的知识去破译所有社会存在中因果关系的完整网络,所以我们的日常行为和反应必须基于不完整的、偶尔误导性的思维模型。

社会科学所能提供的最好“产品”实际上和这种思维模型也没有多大差别。社会科学家(特别是经济学家)使用简单的概念框架(即他们口中的“模型”)来分析世界,其优势在于能展现清晰的因果链条,从而使一个特定的预测可以明确构建在一个特定的假设之上。好的社会科学,会把我们未经检验的直觉转化成一个满是箭头的“地图”,有时候它会让我们看到,当那些直觉延伸到其逻辑结论时,结果可能出人意表。

全国通用型的理论框架,比如经济学家喜欢使用的阿罗-德布鲁(Arrow-Debreu)一般均衡模型,是如此宏观而包罗万象,以致根本无法用于任何现实世界的解释或者预测。通常来说,有用的社会科学模型都是不含变量的简化模型。它们舍弃了许多细节而聚焦在某一特定背景下最为关联的方面,应用经济学家的数学模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不管是否以固定模式存在,社会科学家就是靠把某项事件不断简化来谋生的。

不过,虽然简化对于解释一项事务来说必不可少,但它也可能会是一个陷阱。你很可能会固守一个模型,却未能意识到变化了的情境需要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模型。

61、文章第1段意在说明

A、人应该不断更新模型来认识复杂的世界

B、人对于复杂世界的解释通常是模型化的

C、思维如何帮助我们获得最优的生存策略

D、人为什么总是会在复杂的世界中犯错误

62、文章第1段画线部分应填入的词语是

A、相得益彰

B、事半功倍

C、适得其反

D、爱莫能助

63、根据文意,“思维模型”会出错不是因为

A、以千差万别的个人经验为基础

B、所应对的情境是复杂多变的

C、舍弃了一些细节和变量

D、据以得出的结论简单而直接

64、关于社会科学家的“思维模型”,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因全面复杂而具有充分的解释力

B、出于专业建构,不会出现愚蠢的错误

C、具有前瞻性,不依赖人的直觉判断

D、与一般人的思维模型一样依据简化策略

65、下列成语中,最能反映本文所谈“思维模型”运用中局限性的是

A、纸上谈兵

B、揠苗助长

C、掩耳盗铃

D、因噎废食

(六)

从发展经济学的视角观察,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占有稀缺资源的先富人群与普罗大众之间,在相当一个时期内,出现经济上的两极分化,这是现代化过程中一种自然客观现象。经济上发达地区越来越发达,落后地区、底层阶层则越来越贫穷,这在经济学上称为“极化效应”。当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通过国家税收调节,通过一系列再分配的制度变革,并在经济发展的自然逻辑作用下,如投资由沿海与城市等发展中心地区向中西部边缘地区弥散扩展,经济发展的成果将越来越多地从中心向边缘延伸,这就是所谓的“涓滴效应”。

著名的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认为,经济发展总是不平衡的,他提出了“极化—涓滴效应”学说,来解释经济发展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的延伸过程。出于解释上的方便,他把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简称为“北方”,欠发达区域简称为“南方”。他认为,由于北方即先进地区的经济增长对劳动力需求上升,特别是对技术性劳动力的需求增加较快,同时,北方的劳动力收入水平高于南方。这样,就导致南方即后进地区的劳动力,在就业机会和高收入的诱导下向北方迁移,从而削弱了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导致其经济发展恶化。

在发展的前期阶段,北方的增长对南方会产生不利影响,形成北方强者越来越强,南方弱者越来越弱的现象,赫希曼称之为“极化效应”。随着时间推移,北方吸收南方劳动力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南方的就业压力,有利于南方解决失业问题。在互补情况下,北方向南方购买商品、增加投资,会给南方带来发展的机会,刺激南方的经济增长。特别是,北方的先进技术、管理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进步因素向南方的涓滴,将对南方的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多方面的推动作用。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涓滴效应最终战胜极化效应。从长期来看,北方的发展本身将会带动南方的经济增长。而且,国家要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平衡是至关重要的条件,这就促使政府将更积极地加强北方对南方的涓滴效应。在政府的积极参与下,南方的经济发展会进一步获得动力,同时,南方的发展也会反过来促进北方的经济继续增长。北方与南方可以获得双赢的现代化成果。

66、关于极化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会进一步引起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的现象

B、在经济发展的现代化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

C、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稀缺资源的分配不均

D、一旦发生将严重制约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

67、根据文章内容,“涓滴效应”的出现主要依赖

A、政府资金的支持

B、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C、市场的优胜劣汰

D、国家的财政政策

68、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将其所说的“南方地区”的经济恶化归因于

A、劳动力流失

B、劳动岗位缺乏

C、工资收入水平低

D、社会保障水平低

69、3段意在说明

A、涓滴效应的发展阶段

B、极化效应的不利影响

C、涓滴效应的实现过程

D、涓滴效应与极化效应的异同

70、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致力于解释

A、经济发展平衡化的过程

B、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职能

C、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

D、劳动力区域间流动的动力

三、数量关系,在这部分试题中,每道题呈现一段表述数字关系的文字,要求你迅速、准确地计算出答案。

71、老张购买学习和生活用品捐赠给山区贫困小学生。3个笔盒、2个皮球和4个杯子一共89元,4个笔盒、3个皮球和6个杯子一共127元。则一个笔盒多少元?

A、10

B、11

C、12

D、13

72、甲、乙、丙、丁四人赛跑。已知乙比丙快3分钟,丁比甲快6分钟,丙比丁慢1分钟。那么最快和最慢的相差几分钟?

A、6

B、7

C、8

D、9

73、有一种电子铃,每到整点就响一次铃,每走9分钟亮一次灯。正午12点时,它既亮灯又响铃。它下一次既响铃又亮灯是下午几点钟?

A、1点钟

B、2点钟

C、3点钟

D、4点钟

74、小马从A地到B地自驾游,如果驾驶原来的燃油汽车所需油费为108元,驾驶新购买的纯电动汽车所需电费为27元。已知每行驶1千米,原来的燃油汽车所需的油费比新购买的纯电动汽车所需的电费多0.54元,从A地到B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A、100

B、150

C、180

D、200

75、本题图中,左边的图形每个小圆的面积为π,那么右边图形中阴影部分面积为

A、8π

B、64-16π

C、4π+8

D、20

附件下载
2018年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