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29 09:00:00 | 来源:
26、公众层面的现象与专业层面的表现,看似相距甚远,实则紧密相连。不从事专业研究的社会公众固然不会参与科学技术前沿的创新,但实际上,公众素养是科技发展的土壤。离开了这个群众基础,即使我们凭借少数科技精英的努力能够实现“上天入地”,也很难持续不断地推动创新,真正迈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
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
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势在必行
B、科技发展是公民科学素养的“软实力”
C、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亟待提高
D、科技的发展依赖于公众素养的同步提高
27、国家提高个税起征点,本意是照顾弱势群体,而其他公共政策如果以未缴纳税为由损害弱势群体的正当利益,不仅会使税收区别对待政策失去本来的意义,还会形成更大的社会不公。因此,国家一方面应该提高起征点以保护低收入群体的正当利益,另一方面需要大力更新观念,把税收作为公民的一种奉献而不是一种交换条件。只有这样,照顾绝大多数低收入群体的税收政策才会起到真正作用。
这段文字意在表明:
A、如果以税收扣缴情况作为区别对待人群的先决条件,就会使弱势群体失去更多权益
B、个人所得税政策提高起征点后,容易形成更大的社会不公
C、当国家的税收政策与社会公平机制有所脱节时,就会引起社会的敏感反应
D、个税政策的调整不应仅限于要提高起征点,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完善
28、哲学家说,幸福是一种感觉,上午和下午感受都不一样。很多时候,也需要自我调适和社会调整。沿着这种思路,哲学家赵汀阳就认为,现代消费主义的宣传(比如消费广告刺激了大家的无限欲望),造就了“难以满足”的欲望。另一些心理学者说,很多幸福感就流失在“对比”之中,就如调查所验证的,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合理”成了影响幸福的重要因素——而不是收入是否“充足”。
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A、幸福的感觉因人而异,需要个人自我调适
B、幸福是一种心理感觉,调节好自己的心态有利于获得幸福感
C、要想获得幸福,首先要降低自己的期望
D、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幸福有着不同的理解
29、随着市场经济潮流的冲击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些人开始注重名和利,而学术则变成了谋取名利的工具。为了能够尽早地脱颖而出,有些学者甚至完全放弃学术之追求真理性认识的本然功能,将学术批判变成自我彰显的“噱头”,于是,专批名人、伟人,借助媒体虚造声势,以致钻进为批判而批判的死胡同。不难想象,当这种现象泛化为普遍之时,必将是学术死亡之日。
这段文字意在表明:
A、当学术批判发展为普遍之时,将是学术死亡之日
B、学术批判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转而演变成政治斗争的工具
C、只有经过全面调查和研究,才能使批判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D、唯有坚持真理取向的学术批判才能真正促进学术的繁荣
30、《三字经》《弟子规》《劝学诗》等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也许是教育的惰性所致:读书人不需要思考和摸索,只需要单向填鸭式的学习和灌输,奉经典为准则,即可读书成才,成就教育的结果。如今,将经典中的糟粕删掉了事,只剩下与当今时代契合的部分,让孩子们重新仰视经典之为经典,这当然还是教育之惰性的延续,只不过把书多编辑一次罢了。
以下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A、《三字经》《弟子规》《劝学诗》等作品的广泛流传正是教育惰性的体现
B、对经典作品中的糟粕采用“删去了事”的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是一次失败的“拿来主义”
C、对《三字经》《劝学诗》等经典作品应该取其精华,真正使之发扬光大
D、对经典作品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是教育界的败笔
31、动用公帑给低保户予以生活保障,过年过节给弱势群体送慰问金,都属于政策倾斜——某个人穷,某个群体生活有困难,很多时候不是其个人、某个群体造成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种倾斜恰恰是在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可是,反观“高层次人才子女中考予以加10分投档录取”,这种优惠取之于谁用之于谁呢?高层次人才子女有“不足”需要补吗?这种“补”所损害的其他人的子女,他们又何尝“有余”?
这段文字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是:
A、高层次人才子女考试加分政策有损公平竞争
B、政策倾向于弱势群体才是社会公平正义的真正体现
C、政策可以倾斜,但在倾斜时不能有违公平正义
D、政策倾斜要符合“损有余而补不足”“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32、“先老”即人口年龄结构的迅速变化,意味着我们的要素禀赋发生了变化,劳动力变得昂贵了,意味着我们在丧失原来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比较优势。“未富”则意味着,我们并不会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一下子在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得到足够显著的比较优势。因此,这个阶段就比较优势来说,我们处于相对尴尬的境地,也可以不准确地说,我们面临着“比较优势真空”。
这段文字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是:
A、“未富先老”的局面会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
B、过去的发展方式会使我们丧失比较优势,不能支撑经济持续增长
C、中国面临的挑战,集中表现为如何应对“未富先老”的困境
D、“未富先老”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33、语言到底是什么?假如它仅仅是交流工具,地球人都讲英语也就谈不上有啥危险。然而语言还是文化最原始、最根本的成分,是文化的载体和源泉。任何一种语言中都蕴藏着那个民族的智慧、技艺、信仰、风俗等丰富的内涵,一旦消亡,人类就会丧失对理解、认识和更新自我而言“不可替代的部分和瞬间”。一个语种的离去即是一种独一无二文明的死亡,只懂美式英语的人怕是难以理解这其中蕴含的悲恸和伤感。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A、语言是人类真正的遗传密码
B、英语成为地球上唯一的语言意味着文明的消亡
C、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种承载着文明形态
D、不同的语言意味着不同的世界,抛弃一个语种就等于葬送一种文明形态
34、古人说过,“读书当用三余”。其中一“余”便是“岁余”。 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有诗云,“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鲁迅过年时最喜欢上书市购书。他的日记载有:1913年春节,他曾四去书市购书60册;1915年正月初二“补春节休息,买《说文系统第一图》拓本”;1925年除夕“往琉璃厂买石印《王荆公百家唐诗选》一部六本”。鲁迅买书都是要读的,这也是他别开生面的一种过年方式。
这段文字要表达的深层涵义是:
A、读书可以给人们的心灵以温暖、快乐和充实
B、春节长假最适合读书
C、古代人喜欢读书过年
D、读书过年,更富文化内涵和精神品味
35、任何一种教育体制下,都存在着学生资质差异的问题。理想的教育体制,应该面向不同资质的学生,都提供相应的机会。但是,面对高考升学,面对社会对人才的遴选机制,我们常常是无奈地叹息。因此,天才对教育唯一可说的话,是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的那句名言:“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现在的教育体制忽视了学生的资质差异,不利于天才的培养
B、理想的教育体制应该一视同仁,给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
C、在当前的教育体制和人才遴选机制下,人们更多地表现出无奈
D、现行教育体制在竭力挣扎却又难以走出误区
36、医疗系统有必要去革除自身的陈弊,净化我们的医疗环境,在解决看病难问题上更有作为。但在滥用药物这件事情上,如果我们意识不到问题的主要根源所在,缺乏足够的执法跟进,以及必要的国民反省意识,而总习惯性地将这种责任强加于医者身上,制造出现实在逼迫人们滥用药物的悲情,不但对医生们不公平,也可能使问题难以得到正视和解决。
作者主要表述的观点是:
A、医疗系统要在解决看病难问题上发挥自身作用
B、药物滥用的责任不完全在医者
C、在处理医患矛盾时,医生往往会成为替罪羊
D、滥用药物的责任应归结于医疗系统本身,而不能强加在医生身上
37、保护,对于破坏来说是好词汇,对于改革来说却不一定是。我们过去不太尊重地方剧种,现在去尽力保护,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我们要继续把中国文化推向创新之路的时候,非要保留那么多的东西是有问题的。能不能有更多的年轻艺术家,不要再分到一个已经没有太多希望、两年也没有一个观众的剧团里面去?有没有可能让他们汲取一些流行音乐、西方音乐剧的元素,创造出一种新的剧种,为当代人所喜欢?
这段文字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是:
A、要把中国文化推向创新之路需要有所舍弃
B、一味地保护不利于改革和创新
C、没有观众的剧团应该汲取一些新鲜元素,创造出一种新的剧种
D、濒临灭绝的剧种缺的不是保护而是创新
38、读《九叉》,就是在听一个特别能贫的十几岁小女子在耍贫嘴,又或者是在听单口相声,一不小心就笑得肚子抽筋、口吐白沫——事实上当下北京作家群中,大都有这种“贫”的本事,如时下风靡的冯唐。而《九叉》之可喜,在于作者顾异没有硬往这个“贫”里面塞进一些东西,她只是尽情地展现着自己的小心思、小欢喜、小理想、小纯情、小期待,就像是对镜开屏的孔雀,一心一意地绽放着自己的光彩,并且只给自己看。
作者被《九叉》深深吸引主要源于:
A、这部小说语言的幽默性
B、这部小说内涵的丰富性
C、这部小说内容的纯粹性
D、这部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39、“被边缘化”大多是一种主观感受,而非客观事实。有的单位被赋予的任务已足够重要,有的干部被委派的工作已属量才适用,但这些单位和干部依然觉得被重视得不够。抱怨和不满,在很多情况下,不过是期望得到更多的同情和关注。然而,这种负面的心态不仅得不到同情与关注,反而会在怨天尤人中消磨工作热情和奋斗意志,自己把自己边缘化了,甚至最终出局。不排除确有被忽视的情况,但从根本上说,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奋斗和业绩是走向成功最好的通行证。
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被边缘化”往往并非客观事实
B、抱怨和不满的情绪只会对工作产生消极影响
C、没有边缘的岗位,谨防自己把自己边缘化
D、摈弃“被边缘化”的消极思想,要以积极的行动掌控自己的命运
40、霍金认为,从理论上讲,虫洞或时光隧道不仅仅能把我们带到别的星球。如果两端在同一个地方,且由时间而非距离分离,在遥远的过去,飞船就能在地球附近自由出入,或许恐龙会看到飞船登陆。但他同时提出一个“疯狂科学家”悖论:一个科学家在建造虫洞——仅需一分钟就来到过去,通过虫洞,科学家可以看到一分钟前的自己。如果这位科学家利用虫洞向以前的自己开枪,会发生什么?他现在已经一命呜呼。那又是谁开的枪呢?这便是悖论。这种时间机器会违反整个宇宙所遵循的基本规则。
下列哪项描述与霍金的观点一致:
A、任何通过“虫洞”和其他方式回到过去的时间旅行是不可能的
B、利用“虫洞”穿越时空是不可能的
C、利用“虫洞”进行任何形式的时间旅行是行不通的
D、宇宙飞船可以通过虫洞或时光隧道把我们带到地球以外的其他星球
41、现代企业不仅是物质生产者,也是文化观念的创造者;企业既生产自身,也创造人格;既创造满足市场需要的商品,也塑造企业文化人。观念创新的文化逻辑客观上要求现代企业要以经济与文化互动的模式,创造新的企业发展模式,这是企业文化境界的呈现。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呈现经济与文化互动的模式
B、说明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C、揭示企业文化境界生成的逻辑
D、阐明观念创新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思想
42、1953年出版的《新华字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白话释义、用白话举例的现代汉语规范字典。尽管这部字典内找不到任何编者的姓名,然而,“新华辞书社”五个字背后,汇集了一批声名卓著的大家:叶圣陶、魏建功、邵荃麟、陈原、王力、吕叔湘 《新华字典》集全国之力编著而成,从国家领导人、学术名家,到广大群众,都倾注了各自的心血。
对这段文字的概括准确的是:
A、《新华字典》是举全国之力编辑而成的
B、《新华字典》是名家大师的鼎力之作
C、《新华字典》是我国第一部现代汉语字典
D、《新华字典》在我国辞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43、有科学实验表明,大多数人并没有同时处理多项任务的能力。只要一上网,人们的工作记忆就会严重超载,导致大脑额叶难以聚精会神地关注任何一件小事。同时,由于神经通路具有可塑性,上网越多,对大脑适应精力分散状态的训练就越多。这也是为什么习惯上网的人,只要离开互联网,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大脑的全面发展要求我们既能迅速解析各种信息,又能无拘无束地沉思冥想;既要能在互联网数字世界中积极工作,又要能隐退到田园中静思遐想。今天的问题在于,我们正在丧失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状态之间保持平衡的能力。
根据上述文字,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限制了人类大脑的全面发展能力
B、网络使人们处理多项任务的能力衰退
C、上网会使人的记忆力下降,精力分散
D、人类原本具备自由转换思想状态的能力
44、趋“利”避“害”是资本的本性,地产商也不例外,所以挂创意之“头”卖地产之“肉”不能仅指责地产商,也在于,如今的创意产业园区进入门槛太低。放眼全国,创意园区遍地开花,其中很多都是“挂羊头卖狗肉”,做些简单但能赚钱的生意,比如搞带点创意色彩的餐饮、服饰、旅游工艺品等等,既没有文化,也没有创意。
这段文字意在表明:
A、许多创意园区名不符实
B、房地产商搞创意园区仅仅是个噱头
C、创意园区的发展任重道远
D、创意园区的准入门槛应该提高
45、家长、学生和雇主没有参与院校管理的当然权力,但有对高等院校社会责任的问责权。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经费来源多元化,导致家长、学生以及雇主都成为高等院校的利益相关者。对于家长和学生而言,他们对高等院校责任的问责,更多在学生能否获得良好的学习经历和学习体验,学校能否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毕业生上。雇主则要求高等院校不仅能够培养出适应岗位需求的毕业生,而且能够针对企业和社会需求,进行直接投入生产和增加效益的应用型研究。
从上述文字我们可以得出:
A、高等教育大众化容易受到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影响
B、高等院校应给予家长、学生和雇主社会责任问责权
C、高等院校的发展应考虑家长、学生和雇主的利益诉求
D、家长、学生和雇主的要求促进了应用型学科蓬勃发展
46、①干细胞的重要性奠定了其在医药卫生、科技产业,国防等领域内的重要地位
②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之初就宣布取消前任总统对干细胞研究的限制
③干细胞因其在生命科学、新药试验和疾病研究这三大生物医药领域的重要作用受到全世界医学界和政治人物的关注
④2009年,美国FDA批准了世界上首次人类胚胎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试验
⑤因此,干细胞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可以看作是人类的健康工程,预期在未来几年内会有很大的飞跃
⑥现在人们已经发现,癌症、糖尿病、帕金森氏症、心脑血管病、组织器官纤维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一系列疾病都可能是干细胞数量减少或结构功能变异引起的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③②①⑤⑥④
B、①⑤③②⑥④
C、③②④⑥①⑤
D、①⑤⑥④③②
47、现在人们闻之色变的沙尘暴,即由于强烈的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空气浑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其实古已有之。它本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的一项工程,并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地质史上,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凡搬不动的粗大砾石,留在原地形成砾石戈壁滩;颗粒适中的粗沙和细沙被吹移到附近就聚集成沙漠;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则被强上升气流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我国黄土高原的黄土层就是沙尘经数百万年堆积而成的,华夏文明就是在这块沙尘累积的黄土地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塔斯曼海,使新西兰火山岛上的土壤更为肥沃,因而被称作“澳大利亚出口的珍贵产品”。从非洲内陆吹向地中海的强风帮助古罗马人使用帆船从埃及运回小麦,但也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沙尘暴固然使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增加,然而由于沙尘含有碱性,又可中和大气中酸性物质,减少酸雨的发生。
风是地球上空的传送带,它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沙尘和水汽相遇,便能结合为云,最终化作降水。可见,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在全球的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
然而,近百年来,沙尘暴却已成为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一大灾害。构成我国沙尘暴的物质材料,多来自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区。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特别是由于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结果造成生态巨变:原来有沙漠的地方沙漠扩大了;没有沙漠的地方沙漠产生了;内陆河流程缩短,水量减少,沼泽地消失;河流两岸的绿色走廊枯萎死亡。这样,来自大西北的沙尘暴,一路上还源源获得裸地上新的沙尘源的补充,而且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草原上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总之,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一连串的灾害也就由此产生。 哥德说过:“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这或许能给我们某种启示。
回答47~50题。
下列对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沙尘暴是由于风将大量沙尘卷起,使空气浑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现象
B、沙尘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态平衡的一项工程
C、从地质史上看,沙尘暴是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的结果
D、沙尘暴是那些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大风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形成的
48、下列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沙尘这种天气现象古已有之,它在地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B、沙尘逐渐积聚形成沙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C、沙尘含有碱性,能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得到平衡,从而减少酸雨的发生
D、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49、下列对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上升气流把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
B、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造成生态巨变
C、沙尘暴中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
D、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
5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
B、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这将会使海平面逐渐升高
C、既然是人为因素加剧了沙尘暴的危害,人类也就完全有能力减少这种灾害的发生
D、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因此人类应当顺应大自然,而不要企图去改变大自然
2024-11-01
2024-10-29
2024-10-29
2024-10-28
2024-10-28
2024-10-28
2024-10-27
2024-10-27
2024-10-27
2024-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