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6 12:30:00 | 来源:考生回忆及网络
一、注意事项
1.本试题由“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8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5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30分钟。总分100分。
2.请在题本、答题卡、草稿纸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涂黑。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4.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规范汉语言文字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5.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考生方可答题。监考人员宣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号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考场。
严禁折叠答题卡!
二、给定材料
材料1
2017年12月29日晚,武汉华中科技大学教学楼五楼二中教室正在进行一场人文讲座,刘教授关于“诗和远方”“历史唯物主义与浪漫主义”等人生意义的哲学思考不时引发学生们的热烈掌声。自1994年以来,这样的讲座已经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了2200多期,直接参与并受益的听众达数十万人。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是人文讲座的最初倡导者,率先在理工科高校中举起人文素质教育大旗,在全国教育界形成独树一帜的人文“景观”,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和认可。
杨院士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谈了他对当代大学教育的看法。记者问:“有人觉得人文讲座对理工科学生的就业帮助不大,您怎么看?”杨院士说:“我觉得张口闭口‘有用没用’的人,太短视!有个毕业生到浙江一家高科技企业应聘,因为知识面很宽,他的复试成绩很好。他把原因归结为人文讲座听得多,他在校期间一共听了400 多场讲座。我举这个例子是想告诉同学们不要太短视了。其实,有时候无形的东西才是最有用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力’没有错。没有金属的发现,就没有农业革命;没有蒸汽机的发明,就没有工业革命; 没有电磁现象的发现,不可能有第二次工业革命。但是谁发现、谁发明的?人!人靠什么支持?精神!老子有一句话:‘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可以理解为科学技术,‘无’则是精神力量。现在我带的博士还必须背诵《老子》《论语》,很多人问这有什么用。我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这些知识终究是有用的,因为人还是要有点精神生活的。”记者又问:“就业毕竟是现实的,谁也不想输在这个起跑线上。为了就业,一些学生明显地重‘术’而薄‘道’。您怎么看?”杨院士回答说:“什么才算是好工作?哪有绝对标准,只是不同的价值取向而已。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大学究竟是要帮助学生找个好工作,还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好公民。”
材料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大学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大学建成了一批国家级科研基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为经济建设解决了一批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取得明显成效,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在校大学生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大学教育由精英化进入了大众化阶段,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由大学输往社会。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无法顺利找到理想的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大学生找工作成为社会上热议的话题,也引发了大学校长和专家学者的思考。目前,在某知名网络教育频道组织的一次大学教育论坛上,针对大学教育如何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需求,一些大学校长、专家学者和热心网友纷纷发表意见。
A校长说:我是研究机器人的,希望机器越来越像人,但作为校长,我担心把人培养得像机器。我观察过学校的毕业生,发现一个蹊跷的现象:一些留校的学生最初很有创意,待了几年后,就没什么想法了;送到国外,又发展很快。我不禁思考:现在的大学到底怎么了?
B学者说:有些大学不顾自身条件盲目扩招,生源质量下降。有的学校教师队伍呈现结构性短缺,教学用房紧张,教学仪器设备老化,难以保证正常教学的需要。不仅如此,有些分明是在水产研究、地质研究上有专长的学校也大量开设金融、管理等热门专业。这些违背教学规律,强调应用性和功利性而盲目扩招、任意设置专业的做法,使大学教育质量明显明升实降,也造成同一领域毕业生的就业大撞车,人为制造了就业难度。
C教学副院长说:现在的大学不再是纯粹做学问的象牙塔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化因素影响到大学的各个角落。很多学生上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毕业后能找到一个很不错的工作,取得较好的回报,很多学生在选择课程时,大都选择实用性很强的,对于理论性较强、缺乏实践应用的学科则不感兴趣。而一些老师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在本校教授课程的同时还到校外做兼职,有时为了校外工作不惜耽误学生的正常上课。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偏离,不是围绕人的幸福和快乐而上大学,也不是为了让人类更好地可持续发展而上大学,而是为了票子、车子、房子。
D校长说:现在大学行政化的教育管理体制对大学实现学术自由、教育独立和人格本位有所限制。从学校设立、办学定位、领导的选择到招生标准、招生名额、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再到教育资源的分配、教师科研课题的确定、成果评奖、教师职称评定等,行政的控制和干预无所不在。教育没有了独立性,难以按自身规律去发展。
E老师说:一些高校对教师的考核指标中,科研项目、论文占了70%以上,而教学任务占比不到30%,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考核制度使老师们为了生计和前途,忙于跑课题、写论文、拉科研经费,不能安心教学。教授们不愿给本科生上课,年轻教师对教学也敷衍了事,沿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培养质量大打折扣。为完成科研任务,拼凑论文或是将一篇论文分成几篇发表的情形时有发生,甚至还出现剽窃、抄袭等学术造假现象,败坏了大学的学风。
F网友说:现在大学的招生、培养还是“严进宽出”,只要考进了大学,四年以后绝大多数都能毕业。这使得无数挤过高考独木桥的大学生,失控于大学宽松而闲散的环境,而高校又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或者训而不督,或者督而不导。对专业课的忽视和对现实的追求,直接导致学生上大学与拿文凭挂钩、与学知识脱钩。一些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差、心理素质差,很难承受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
G网友说:大学教育不能产业化,大学教育不是可资开发的产业,而应该是有待扩展的公共事业。现在越来越高的学费,加上日益高涨的生活成本,不仅增加了家庭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虽然一些贫困学生可以通过申请补助或贷款等方式入学,但更有许多学生在花费了巨额费用之后,在现实的经济压力与前途渺茫的心理压力下,对理想前途做了毫不迟疑的庸俗化理解——“理想钱途”,并最终把找一份高薪工作当成人生的最大目标。
H校长说:大学教育不仅要传授加识、培养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人格、品性、能力和责任感。大学不应该仅仅是帮助学生找个好工作,还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成年人。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如果把教育和就业简单等同起来,就太功利了,这是不科学也是不全面的。
材料3
美国一些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几十年来,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这些研究型大学一直是发明和创造的源泉。能够到这些知名的大学读书,被视为无上荣幸的事情。大学里研究与教学的结合,让那些最杰出的专家与最有前途的学生面对面接触,教师与学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一年比一年突出。无数家长认为,被这些知名学校录取,就是对孩子成就的认可;进入这样的学府,未来美好的前程就有了保证。
这些名校的许多老校友经常感叹,如今大学发生了沧桑巨变——与当年他们就读大学时相比,学校规模更大了,有更多的女学生和少数族裔学生进入了大学课堂;大学生的社交变得更加随意了;有更多新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拔地而起,但大学的学术水平却下降了。事实上这些古老学院确实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旧的学校机构保留下来了,但其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课程改革不断适应学术发展和社会需要,内容比以前更丰富了,但课程已不再围绕那些普遍认同的理念来设计;教授们依旧给学生们打分,但这些分数已演变为学生进入研究生院的资格,而不是教师向学生提供的教学反馈;纪律制度已变为可以辩论的“小小法庭”,而不再是进行道德教育、帮助年轻人成长、培养具有责任感公民的途径;就连校际体育比赛似乎也违背了原先锻炼学生心智的初衷,都由专业运动员参加,没有趣味可言。
美国哈佛大学哈佛学院前院长哈瑞•刘易斯教授认为,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和存贮地,这些美国名校是成功的,但它们忘记了本科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帮助人成长,让学生了解自我、探索自己生活的远大目标,毕业时成为一个富有学识、智慧、能为自己的生活和社会承担责任的成年人。现在学术追求竞争替代了大学的教育任务,殊不知这两者不应该厚此薄彼。在这些大学领导的演讲稿中,不乏关于“世界问题”“知识探索”“勤勉工作”与“成功”之类的词句,却鲜有看到个人力量、完善的人格、善良、合作、同情、如何把眼前的世界建设得更美好等言辞。学校越出名,就越强调在教师、学生和经费市场上的竞争力。学生与学校的关系,正逐渐演变为消费者与出售昂贵商品和服务的卖主之间的关系。
18岁到22岁是年轻人在人生发展道路上的特殊阶段,这个年龄正好是培养责任感的阶段,他们已经能够成熟地从独立的生活、新的知识和富有挑战性的观念中获取力量和灵感。大学正是他们开始认识自我,发现生活意义和目标的关键场所。大学教育不仅仅是数据、公式、法则、名字和地点的传授,教育也不仅仅是课堂教学。教育家学说,通识教育就是当你接受了教育,又把当初学到的内容忘记后,最后还剩下的东西。如果以此为标准,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如今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呢?哈瑞·刘易斯教授说:“这些大学是在追求失去灵魂的卓越”。
2024-12-15
2024-11-26
2024-11-26
2024-11-25
2024-11-24
2024-11-24
2024-11-23
2024-11-01
2024-10-29
202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