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6 17:00:00 | 来源:网络及考生回忆
2018年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试题(贵州卷)(精选)
一、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上填涂。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5.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答题卡!
二、给定材料
材料1
M市D区是省内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的试点地区,早在2004年就开始了相关的试点工作。
不久前,D区记者小菲就本区科技特派员的情况,对区科技局副局长李明进行了一次采访。在采访中,李局长感叹道:“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做。”
“我们的科技特派员大部分是行业领域的专家、大学生,有的讲授得偏重于纯理论,对农民来说,太过于抽象,不接地气,不实用。这在实际操作中是得不到农民欢迎的。再者说,术业有专攻,本是种蔬菜的农民,要是派一个专攻苗木培养的工作人员给他,又能有多少用呢?”李局长认为,“农民需要和专业领域对口的,有真才实学的,能听懂田坎语言的科技特派员对接,而非流于形式的‘拉郎配’。”
D区目前共有440多个行政村,但科技特派员总共才82名。这令李局长忧心不已。“在这支队伍里,60来岁的根本不算老,最大的已经70多岁了。想想这些老人们还能在田坎上、果林里跑几年?而一个大学生想要成为一名科技特派员,起码要跟着老特派员学习两年。但是,有多少大学生愿意跟着天天进村下地?我们这些年过花甲的特派员又有多少精力来带这些‘徒弟’呢?”
D区的村民老蒋也对小菲说道,“去年我养土鸡,上面给我安排了个科技特派员。结果每次来就是帮我喂喂鸡苗,陪着唠唠嗑。后来我怀疑有些鸡苗害了瘟病,找他帮忙看看,他却说没事,叫我放心。结果后来几百只鸡全部染上了鸡瘟,让我损失惨重。”
对此,老蒋村里的村支书老周也表示无奈:“现在我们这儿对特派员的考核制度还不够完善。要是他们干好干坏都一个样,是很难有积极性的。如果能通过建立责任连带制度,并让特派员们以技术入股分红的话,他们和服务的农户就会‘同呼吸,共命运’,双方都可以受益。而且乡亲们也知道好的特派员不好找,可现在村里也都通了互联网,能不能像很多医院开通网上诊断那样,通过远程视频,让特派员们给村民们的庄稼家禽们把把脉,号号病?”
同时,小菲对全区82名科技特派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有近三分之二的科技特派员认为自己的知识结构趋于老化,需要更新丰富。而同时,80%的科技特派员表示因为工作的关系,自己根本没有时间去自行组织学习,但如果有相应的知识讲座、观摩交流会的话,他们会积极参加,有优质的网络学习资源也不愿错过。并且这些特派员有不少同专业同领域的朋友、同学其实也有成为服务农村的科技特派员的意愿,但最后都因为工作忙、不在本地,不在政府指派培养范围内等原因而作罢。
据悉,D区计划近期开展服务活动。围绕本地农业主导产业,建立一批“互联网+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对接国家、省里的“科技特派员管理服务平台”。为此,小菲感叹道:这样的计划固然是美好的,但用好科技特派员的前提是科技特派员好用、够用啊。
材料2
最近几年,很多二线城市的人才引进工作都开展得如火如荼。二线城市尚在努力,三四线城市自然也不甘落后:给钱、给房、给户口。然而,纵观很多三四线城市的“人才争夺战”,大多也只是出台买房打折、租房补贴、落户降标、项目资助、一次性奖励等引才政策。这固然有一定的吸引力。但作为本身经济实力和区位优势就不那么突出的三四线城市,给出和二线城市差不多的“彩礼”,能真正地“引凤求凰”吗?
“在人才工作中,一些地方的同质化倾向依旧明显。”一位从事人才引进工作多年的部门负责人说道,“现在,很多中小城市都要高学历、高效能、高层次、高大上、高精尖的人才;而给人才的往往就是‘老三样’——钱、房和户口。”
“很多地方把人才引进工作想得过于简单了。”一位评论家说道,“人才工作不是把人引进来就可以的,它其实更依赖人才生态的建设——如何利用、再培养、激励,如何留得住才是重中之重。然而,这往往是被很多中小城市忽视的。花了大力气,引不到人才;人才来了呆不久。消耗了那么多的财力物力,也还是为他人做嫁衣。”问题还不止于此。现在一些地方的人才引进工作,已经给当地的财政带来不小的压力和负担了,但收效却甚微。很多地方都重视引进外地人才,可外地人才引不来,厚彼薄此、重外轻里的人才政策更让本地人颇有意见,可以用“赔本也没赚到吆喝”来形容。
位于东部的B市,就曾犯一种“经典”的错误。在五年时间里,B市花费数亿资金引进了大量外市的高职称人才。然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招来了女婿,气走了儿子。各个地方都是这样,厚彼薄此成了通病!”B市土生土长的科研人员小姚说道,“同样的学历、同样的职称,就因为我一直在本地,来路不同,待遇差距就这么大?果然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让我们这些兢兢业业的本地人有些寒心。”而与此同时,小姚也接到了外地的一个职位邀请,待遇颇为优厚,他说自己正在考虑中。其实引进人才不能够片面地理解为“买进人才”,发掘培养本土人才也同样重要。
“计算机、生物科技、航空航天这些尖端领域的顶尖人才本来就非常稀缺,即使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城市都是‘肉少狼多’。在这样的环境中,实力薄弱许多的三四线城市往往是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最后却还是被‘剩下’。而且,就算引进了,往往也用不好,甚至用不上。”一位人力资源专业的教授说到,“引进人才要靠优势,但中小城市能靠的优势往往不是物质吸引力,而是自己的特色。”
另一位评论家也给出了一个观点,“各个地方的人才引进工作,必须要‘错位’又‘对位’。我们的城市定位不应该也不可能是趋同的,要是采用同样的人才路线,是会‘撞车’的;毕竟错落有致,才既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又符合建筑美学嘛。我国各个城市间的地理、经济等方面差距依旧巨大,对人才的吸引力、对人才的需求结构都是大不相同的。我们必须认清这个现实,找准自己的位置,才可能做好人才工作。因为你是你,你不是别的城市。你在全省,甚至是全国有你的角色定位,有你自己独特的优势。所以必须各位其位、各求所需。”
材料3
2017年8月,X市一则“我市学生近六成想落户外省”的新闻深深刺痛了当地市民的心:我们这座有三千多年历史,有近百所院校的城市,居然留不住在这个城市求学的大学生?
要说人才引进计划,X市也有。他们按学历、工作经历、从事领域等把人才分为了A到E五类;对于A到C类高级人才的政策优惠力度,相比其他城市可谓毫不逊色,但就D类到E类人才的政策福利来说,并无优势可言。况且,调查显示,80%的受访者认为,这样的人才分类不符合X市实际,对人才的评判、分类分级过于简单草率,存在重视科学理论,轻视技术实际;重视二三产业,轻视第一产业;重视学历,轻视经验的倾向。如果连本地的人才都留不住,那么可以想象,外地引进的人才来了也还是会走的。而据统计,像X市这样制定人才引进政策的三四线城市不在少数,像X市这样留不住在本地求学大学生的中小城市更是占了大多数。
“最让我担忧的是现在我们正慢慢形成倒金字塔型的人才结构。人才金字塔的顶层结构过于庞大,而底层基础型人才逐渐萎缩,这个金字塔是无法长久维持的,甚至有倒塌的危险。”X市社科院的一位专家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我们也想留在X市这座自己生活了四年的城市,为它的发展尽一份力。但是像我这种本科生,即使是双一流院校毕业,也算不上什么‘人才’。如果是差不多的工资收入,我还是选择留在一二线城市吧,毕竟那里有更平等的竞争环境,更开放包容的姿态。”一位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说道,“其实,我们作为普通大学生要求不多。房租能打个9.5折,找工作时能给我们一个晚上的免费民宿住,都会让我们觉得这座城市非常有诚意。”
现在X市最亮眼的名片依旧是“千年古都”,而全国以“千年古都”作为名片的城市不下十个。可以说X市的现代形象是模糊的。城市的发展必须要有现代性的活力,如果在重温旧梦中停滞不前,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其实,现在中国许多城市的“现实个性化”发展之路就非常值得借鉴,比如义乌的小商品市场、贵阳的大数据中心等等。城市求贤,君子择城。很多人选择一座城市,往往会考虑这座城市的气质、气场以及传递出来的最强烈信息等和自己的人生目标、发展方向是否投合。比如,在金融中心纽约,你应该更有钱;在法律之都波士顿,你应该更雄辩;在硅谷,你应该更聪明;在华盛顿,你认识的政治“局内人”越多越好……
材料4
通过数年努力,W市引进、培育了400名以上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和新兴产业的科技领军人才,600
2024-12-15
2024-11-26
2024-11-26
2024-11-25
2024-11-24
2024-11-24
2024-11-23
2024-11-01
2024-10-29
2024-10-29